散文

附庸风雅,走向风雅的必经之路

2018-05-22  本文已影响13人  铄心
附庸风雅,走向风雅的必经之路

来北京之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是一种对于距离的感触,原来那么近呀。

近在什么地方,以前在网上关注的人,关注的活动,一搜,原来就在身边。

比如上个周二参加的“锤子科技2018鸟巢新品发布会”,地铁仅需三站;上周六去看的“荒木经惟-冯唐双人展”,地铁仅需四站。于是在时间与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必须去呀。

由远观到切身的参与进来,感觉幸福满满。这就是来京一个月最大的感触。

在这里提到两个前提:时间允许和经济条件允许。也就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一定要积极参与。

我从来不盲目,也并没有那么狂热,只是尽可能的去靠近,去接近更大的可能性,如此而已。

我给自己定义为不轻举妄动,也就是说我说先要安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积极修炼自己同时,要去给自己创造一种可能性的空间,出去更多的参与一些活动,去持续关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

比如在学校的时候,积极出去参加读书会。带来的可能性一方面是直面自己的社交恐惧,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有一个验证自己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的成长还是比较清晰的;另一方面,我现在的这份工作,也是参加读书会带来的一个契机,对于一个对自己没什么规划的人,不至于找不到一个归宿。

为什么采取这种策略,主要是对自己一个判断,就是自己的积累不够,与天才无缘,与聪明无份。所以选择遵循曾国藩的价值观“守拙”,还有曾国藩的行为轨迹,持续的积累,坚实的走好每一步。但是还要怀一点非分之想,希望自己能有所成。

所以才去更多的“附庸风雅”,为什么这么说,比如我去看荒木经惟和冯唐的字,真的看的懂吗?看不懂。我也不知道他们的书法造诣怎么样,甚至有的字我也不认识。但是这不妨碍我去“附庸风雅”,去参与这一比较瞩目的文化事件。

翻译成我自己的语言就是积极主动的去接近美好,在这个时候自己不是要居高临下的去品评,而是居下望高的去欣赏。

我曾经陷入到一个比较抑郁的状态,觉得自己这般不行那般不好。会有这样的状态,还是希望自己足够好,甚至足够耀眼。反观现实中的自己,却天不遂人愿,所以才会怨气缠身。

于是我把这种悲观推演到极致,就是自己可能真的就不起眼了,一无所成。那自己能不能做好一个观众,甚至是一个好的观众,成为一个欣赏者。我很严肃的考虑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可以做到,于是我就去做了。

我发现当我安于做一个观众,去争取做一个欣赏者的时候,我没有变得更差,反而变得越来越好,因为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好的,于是慢慢的反向塑造了自己。也许这就是不断的去接近美好的美好。

我们可能非常容易居高临下的去品评,享受一份指点江山一般的快感,因为世上没有真正的完美,总有可以批判的点;却难于放下自己的身段,去欣赏那些虽有缺点但闪光的地方。

我们可以嘲笑有的人“附庸风雅”,但是“附庸风雅”也许仅仅是走向风雅的一段不得不走的道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