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逆境当自强
身处逆境当自强
最近工作比较忙,回家后总是累得早早地洗洗睡了,基本上没正儿八经地读什么书,只是间或翻了翻几本好书,其中一本是莫言的散文集《我的高密》。
《我的高密》里的所有文章均不是莫言的新作,都是莫言以往在各种文集中多次出版过的旧作,这也是新瓶装旧酒之列。然而莫言的作品能被反复以各种版本出版,也可以看出莫言作品生命力的旺盛。
要了解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了解他的作品开始,“文如其人”这话没错。小说和散文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作家的作品和其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接近程度有多大差异。小说大多都是虚构的,而散文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或者与现实生活很接近。
我不敢说,莫言在其作品《我的高密》中所记录的点点滴滴都是作家本人的亲身经历,但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作家本人的烙印。我不主张散文要像新闻一样真实,散文毕竟是文学体裁的种类之一,允许作家对事物有一定的夸张和美化,散文毕竟不是回忆录,回忆录也未必完全真实。
读莫言的《我的高密》,似乎是和作家进行促膝长谈,对作家的成长和创作灵感的源泉也略知一二。莫言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说身处贫寒困境却能苦中找乐,面对创作的艰辛毫不气馁,坚持不懈。莫言在史坦福大学演讲时说“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当然,仅仅有饥饿的体验,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作家,但饥饿使我成为一个对生命的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长期的饥饿使我知道,食物对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什么光荣、事业、理想、爱情、都是吃饱肚子之后才有的事情。因为吃,我曾经丧失过自尊,因为吃,我曾经被人像狗一样被凌辱,因为吃,我才发奋走上了创作之路。”
天才是天生的,人才却是后天可以通过自我修炼达到的。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不管你读过几年书,只要你有生活的阅历,对生活有思考,你就具备了当作家的先决条件。至于你能否实现作家梦想,关键还要看你有没有当作家的自信、有没有创作的激情以及有没有将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实践精神和吃苦精神。这就好比未必只有学新闻的人才能当一名好记者,学法律的、学建筑的、学心理的人当起记者来都可能比新闻专业毕业的人做得更好。
我和莫言有着很多的相似处,比如说我和他童年都是在农村长大,虽然我没经历过不堪的忍饥挨饿,但也有过缺吃少穿的经历,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满村借小伙伴的小人书看,或者听知识渊博的小朋友讲《三国演义》或者《三侠五义》,从小到大都对文学痴心不改。莫言说他小时候爱说话,长大后老说真话,总是得罪文学界的许多同行,后来他变得不爱说话了,因此将原名管谟业改为笔名莫言。这点与我颇有几分相似。
我和莫言不同之处就是莫言比我想象力丰富,他比我勤奋。此外,我和他跳出农门的途径不一样:莫言是通过当兵入伍脱离了贫穷落后的农村;我是通过高考融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城市。
人都想过吃好穿好、不愁钱花的好日子。向往美好生活没有错,这也是人奋发图强、努力进取的动力。只要不是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利、只要不拜金,老百姓想通过合法劳动多挣点钱的愿望是朴素的、美好的。莫言说,“截止目前(1993年),在美国已经出版了我三本书,一本是《红高梁家族》,一本是《天堂蒜薹之歌》,还有一本就是刚刚面世的《酒国》。《红高梁家族》表现了我对历史和爱情的看法,《天堂蒜薹之歌》表现了我对政治的批判和对农民的同情,《酒国》表现了我对人类堕落的惋惜和我对腐败官僚的痛恨。这三本书看起来迥然有别,但最深层里的东西还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被饿怕了的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只要你有过挨饿的体验,也许明天你就是下一个莫言。
大言不惭,见笑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