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 《牛棚杂忆》: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

2023-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张泽腾_

季羡林老先生的这本书,我买了很久,一直放在桌上,没怎么看,前段时间翻出来,利用早起和中午的时间,7天,大概4.5h看完了,还是一样,心情难以平静。

其实,季羡林老先生写这本书是有压力的,关于1966-1976的历史,不用说,大家都能明白,能发表已经实属幸运,一直到今天还在卖,很难得。又,我写一篇这本书的读后感,也是有压力的,可能会触犯一些红线......我也尽量避开吧。

01 这书值得读

整本书读下来,能够明显感受到季羡林先生的智慧和大格局,他是那场运动中的“受害者”,他有资格去批判那些迫害他的人,也有能力这么做,将这些人的名字全部写上去,让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他没有发泄他的仇恨,他非常克制,冷静地描述客观事实,因此这部著作可读性非常强,非常值得今天的年轻人读。

他压下了内心的愤怒,反而用一种幽默的语言来描述那些场景,比如:他夸赞那些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强,说打人伸手就打,而且创造力极强,想象力丰富,想出各种办法去折磨人,比如,两个人各自向后退,但是要保持头接触在一起,越往后退,两个人基本上只能靠头互相顶着才不至于倒下......还有,用橡胶包裹铁链,打在人身上,季先生有天晚上被叫出去,打了很久很久,他自己都麻木了,不知道打了多久,打完之后,他回房间,躺下来,也管不了身上的那些血和疼痛,就这样闭眼睡觉......

在书中,这样的细节描述非常多,也可以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到底有多疯狂,更进一步,可以看得出来,季羡林先生是一个讲道理的人,更加难能可贵。

02 苦难史的意义:检验人品

我对那段历史特别感兴趣,理由也很简单,我们想要成长,想要进步,仅仅有顺境是不够的,很多时候人的潜能是在逆境当中发挥出来的,郭沫若先生说得好:一个人总是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人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

当一个人被“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头上,如何能受得了?很多的知识分子在受到残酷的待遇之后纷纷自杀了,比如我们熟知的老舍先生。

你可以在这里面看到很多人性的扭曲,还有残酷环境中依稀存在的人性光辉,因为稀少而弥足珍贵......我们常说,日久见人心,为什么要“日久”?因为,平日里岁月静好,我们是很难很难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总是要很长时间,看自己、身边人在面对一件又一件事的态度,一言一行,就能知道了。

那十年的历史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帮助我们看清了很多,也足以让我们反思自己。这就是我去学习这段历史的重要原因。

里面让我特别感动的片段:有人愿意用拉菜的小车带季先生去医务室,他坚持不上;季先生有一次被批斗后躺在地上,爬不起来了,有两个人把他扶起来,送回了家。都说患难见真情,这才是真正的情谊啊。

另外,我倒是想分享我个人的想法:伴侣之间可能会想着考验对方的人品,检验ta对自己的爱,尤其是女生,经常出各种测试题,让男生难以招架,实际上,只能说明这样做的人目光短浅,如果ta一直不愿意改进这点,还是趁早结束这段关系为妙......

但还是想检验,怎么办?答案在这里:不需要自己出题去考验对方,生活自然会帮助我们检验对方的人品、身边人的人品(包括自己的人品),只需要耐心等待,在关键时刻,看ta会做出怎样的决策即可。

如果平日里ta侃侃而谈,总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够意思”,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必须做出一个自私的决策,保住自己的利益(这是可以理解的),还损害他人的利益——这不能原谅,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以后大家还愿意跟这样的人往来吗?

如果一个人平日里默不作声,表现很一般,大家也不怎么关注ta,可到了关键时刻,ta做出了一个利他的决策,如,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人,或者是牺牲自己的时间,投入公共事业,为大家服务,建言献策,还撸起袖子干,这样的人虽然不太会说话,可人品如何,想必我们都能知道吧?

03 苦难磨练灵魂

季羡林先生被抄家当晚,他和他老伴、婶母,三位老人蹲在角落里,听着各种打砸声音,稀有珍藏尽数毁灭,季先生的手稿、日记也都被销毁无数......他说,那是他毕生最长的一夜,也是最难忘的一夜,我在看那节内容时,他说,他的心在滴血,我能感受到......我看到季先生被批斗的各种场合,边笑边哭,也不知道自己笑什么、哭什么。

我知道有很多知识分子爱书如命,他们有很多手稿、珍藏,也做出了非常大的学术成就,但是,看着自己的心爱之物毁于一旦,不少人选择了自杀,方式各种各样,有的从楼上一跃而下,有的服用安眠药自杀,有的跳河而死......

而他们自杀之后,各种广播宣传还不放过他们,大声播放着:反革命分子XXX自绝于人民,畏罪自杀,罪该万死......都说死者为大,更何况是对人民、对社会有功的人,这样处理,真合适吗?

不过,要看到,有很多人真的在苦难中磨练自我,这些苦难并没有打倒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加强大。邓小平在那十年里三起三落,我猜,如果没有那些磨难,他又如何能找到中国前行的路?季羡林先生也讲到,他一生译著八百万字,其实百分之七八十是在那场运动之后产生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得?如果他自杀了,这些内容还存在吗?《牛棚杂忆》这本书还在吗?人们还有反思的素材和机会吗?

不得不说,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人真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04 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曾经说过: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够让我们直面现实而不感到胆战心惊。最初我是在金一南少将《苦难辉煌》里看到这句话,觉得很不错,就记下来了,一直到今天,还记得。历史不仅仅是给后来者精神慰藉的,更重要的是:不再重蹈覆辙。

我们是处在历史的进程中,而不是历史的终点,过往发生的一切都可能会再次发生(不是“可能“,而是”必定“),所以,我们学习历史的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的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留给这世界的一面镜子,任何人都可以去照一照,反思自己,看到世间的善恶美丑,人性的扭曲与光辉。当然,这本书对我们中国的意义非凡,帮助很多老一辈人长舒一口气,多少也发泄了心中的愤懑。

我也知道,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关注这些事情了,谈起这段历史,很多人就跟听故事一样,感觉很奇怪,怀疑这段历史是否真的存在......事实上,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啊。不过,他人遗忘,我无能为力,我自己不遗忘,我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那也算可以了,不会辜负季羡林先生的一片苦心。

补充:都梁的《亮剑》、余华的《活着》、《芙蓉镇》、巫宁坤的《一滴泪》,都有讲述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了解一下。还有一本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我还没看,后面会去看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