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自由原创之地」原创精品集

真谛或是无聊

2019-03-24  本文已影响11人  秋小袭

        佛学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风吹幡动的争辩,风吹旗幡,是风动还是幡动,最后慧能和尚一句为尔心动结束争辩。

      这个故事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那么何为心动呢?我这个非佛教徒解释来说,也就是一个人对客观实际的主观反映,既然是个人的主观反映,一件事物的呈现就会有千千万万的不同-------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美是丑?相信总会有争论不完的口水战,事物本身或许就没有好坏对错美丑之分,是人们付与其特征罢了。可人们为什么非要给每件事物定性,终其原因,这里提一个中性的词“人性”,原因是给每件事物定性---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人性,人性很复杂,复杂到或许如星空一般,每个人的人性来源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的影响。这些好坏对错美丑的的形成,便始于每个人感官感受差异与人性的不同。再回到风吹幡动这个故事中,其实不管你心动与不动,风与幡的舞蹈该跳还是要跳,故事外,不管你心动与不动,此时此刻,有人死有人生,此时此刻,星系运转爆炸坍塌............

        皆在不休不息。有人发问,那么心动与不动还有什么意义?乍一看,还真没意义,对于与你扯不上联系的那些之那些,还真没什么意义,(前提是与你绝对扯不上联系)。可这个出发点是自己之外,而把自己忽略掉了。还是那句话,为何还要心动?佛教教义中又要人心不动,当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切皆虚幻,既然虚幻了,再跟着心动,那是傻子,这里不讨论世界是否虚幻,这里继续说为何还心动,也就是说到了前面提到的一个人对客观实际的主观反映,一个人面对一切的一切,又怎能能没有反映呢,贪欲索取颠倒妄想,喜怒哀乐忧思恐悲愤.............。

        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围绕着每一个人,这到底是好还是坏?也印证了前面的话。不过有好便有坏,有坏便有好,看各人的理解,是享受还是承受;看各人的承接能力,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每个人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这到底是人生的真谛,还是人生的无聊呢,也有人会说,只要把握好尺度便好,尺度,这需要多么高超的智慧啊,今天的尺度不一定是明天的尺度,三十岁的尺度不一定是四十岁的尺度。你认为一个可行的尺度,或许衍生着一个巨大的深渊,智慧啊,智慧,难怪孔圣人说朝闻道夕可死,可见难度有多么巨大!既然这一切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那么何不从此入手?佛学中,把斩六根除六尘作为修行的入门法则,以此,走上获得真如之路,道学中以后天返先天、返璞归真作为修行的入门法则,以此走上达到无极之路,儒学中以收视反听、澄心定虑,作为修行的入门法则,以此走上达到入圣之路。

        这些的共性皆是摒弃或是尽可能的摒弃主观反映对于己的影响,看来大智大慧先哲们的入门修行总体上是不二的,常人是否应该借鉴呢?或许还有一想,这是踏上寻找人生真谛之路,还是踏上去寻找另一种人生无聊之路?我,认为是前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是无知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