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海量信息,我们怎么办?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给普通的个体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和发声机会,然而“碎片化”“信息洪流”“收藏控”等的背后的确也体现了不少人的焦虑、甚至恐慌。
曾经有一份伦敦大学研究者的报告说,信息过度对人的影响可能比吸大麻还糟。他们声称,如果你吸一支大麻烟,你的智商可能暂时会减少四分;可是只要处于随时收发资讯的状态,你的脑袋甚至可能完全关机。
面的着海量信息,我们怎么办呢?如何去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呢?
《结构思考力》的作者李忠秋老师说,我们日常中面对的信息往往有两类,一类是我们主动识别的,另一类是被动接受的。由此,我们可以根据面对信息的两种场景,去高效识别信息。
一、当有明确目标时或者是有待解决问题时
在面对信息时,重点关注信息和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怎样去找信息和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呢?这里主要能力就是搜索能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目标利用关键词检索。为什么这样做呢?主要是可以根据目标快速检索需要的信息,同时过滤不必要的信息。比如,你的朋友要找海外销售代表的薪酬待遇。如果你只是百度:海外代表,薪酬待遇,那就是一堆杂乱的信息。先搞清楚要找什么?在哪里找更好?思考发现海外销售代表其实是一个职务,而薪酬待遇,可以细分的各个地区的,国家的。所以,要准确的,尽可能详细的描述要找什么?你理顺后,就知道,其实你直接去招聘网站搜索就可以了,注册主流的招聘网站,把该职位的关键字输入进去,即可。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先理清自己搜集信息的目标、或者与近期自己关注的话题对应,主动检索要点信息,既可以快速地找到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过滤掉无效的信息。
二、当被动接收信息时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很大一部分信息都是被动的,面对被动信息时,我们的接收质量会受到信息的表达方式和自身注意力、了解力的影响。《金字塔原理》中曾说,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撑,每个一级论点可以衍生出其他的分论点,理清事情的关键在于把握事情的核心论点和论据。与此类似,李忠秋老师进一步提出了如何运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对信息高效识别。
1.重点是识别结论、理由和事实
如何找到结论呢?结论就是中心思想,通常是一个核心观点。
如何找到结论呢?
a. 找到信息找的表示结论的提示词。这点类似于我们之前做阅读理解中,提到的关键词,如“因此”“所以”“重点是”。
b.关注信息中的几个重要位置,比如信息的开头、结尾。
如何找到理由呢?关注信息提示词如“因为”“原因是”
什么是客观事实呢?客观事实通常是不带感情色彩或者有数据支撑的。
三、如何如何判断真实性与可靠性?
《结构化思维》中,提到了两个要点:
要有客观事实来支撑结论和理由
理由和结论之间要有证明和被证明的逻辑关系(信息才完整可信)。
例如,公共游泳池有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公害,很多公共游泳池并不能严格遵守卫生法,因此在水生细菌的感染提供了空间,研究表明,60%的公共泳池都不能保证水里的氯含量达到正常水平,任由游泳者感染疾病,很多游泳者在使用公共浴池以后开始患病。
论题:公共游泳池是不是一个健康的隐患?结论:是的。
理由:很多公共游泳池都不能遵守卫生法。具体的理由有以下两点
(1)60%的公共泳池不能维持正常的含氯水平。
(2)很多人使用公共游泳池以后生病了。
因此,在分析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时,可以从两步着手:首先,找出论题,然后找出作者的结论,检索判断信息中论证的要点。
综上,面对海量信息时,《结构化思维》根据我们面对信息的场景提出了对应的思维方式:
一、有明确目标接收信息时,运用关键词检索法把握信息和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被动接受信息时,运用结构化思维,重点是提取信息中的核心论点、识别论据判断论据和理由的完整性和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