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读书社阁阁候选推文写作梦里的狂奔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悲剧的一生

2023-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有感而发简言之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经典之作。我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读完了它。掩卷沉思,主人公苔丝悲剧的一生,在我的脑海里仿佛电影一般,来回播放,她的苦难人生,让我扼腕叹息,感触良多。

德伯·苔丝出生在一个农村小商贩家庭,一次偶然的事故,他们家赖以做生意的马儿死了,全家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顿和迷茫。

作为家里长女的苔丝,为了分担家庭的重担,不得不听从不靠谱、爱虚荣的父母的劝说,前去纯瑞脊投靠所谓的贵族“本家”。不料在那儿,遭到了这家的花花公子德伯·亚雷的骚扰和诱奸,污毁了少女的清白之身。从此,她的身上背上了沉重的所谓的道德的十字架,不为当时的世俗社会和人们所容忍,她悲惨人生的序幕由此拉开了,在她的她面前是无尽的苦难深渊。

此时的苔丝,正值豆蔻年华,美丽漂亮,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她从心底里并不爱这个油腔滑调吊儿郎当的亚雷。她忍受屈辱,毅然离开了他,不料此时发现自己已怀有身孕。她身遭不幸,村里人不但不给予同情,反而对她百般刁难和歧视,她坚持生下了孩子,然而孩子不幸夭折。孩子死后,村子里的教堂拒绝按照传统仪式为其洗礼,她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为孩子超度,向虚伪的世俗道德发出了无声的抗议。

村子里的人容不下她,她只好去了布仑谷一家牛奶厂当牛奶工。在那里,牧师的儿子克莱与她相遇,他喜欢上了她,他们互生情愫,经过一段的恋爱,终于结婚了。但苔丝曾经历的痛苦过往,在她的心里,已经默认是自己应该承受的罪孽,成了她通往新生活的沉重精神负担。在新婚之夜,她坚持把自己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但克莱却没能谅解她,反而狠心地将她抛弃,只身出国前往巴西逃避。受此打击的苔丝,尽管心里十分难过,却对他毫无怨言,把这种变故的原因直接归结于自身存在的污点,她心生愧疚,认为是自己害了他,觉得他的行为可以理解。在这一段日子里,她忍辱负重,过着凄惨困苦的生活,却始终耐心地等待他有朝一日能回心转意。

被抛弃的可怜的苔丝,只好再次返回家乡马勒村,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到处奔波,四处打工。她来到棱窟槐的农场,那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那里,工作强度很大,工人地位低下,受尽老板的欺侮和压榨。一个偶然机会,已经变身为牧师的花花公子亚雷与她不期而遇,再次缠上了她,她对他厌恶至极,他却依然厚颜无耻,巧言令色,对她软磨硬泡,他对苔丝像鬼魂附体一般始终阴魂不散。

恰在此时,苔丝一家生活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父亲病亡,一大家的人租住的房子合同已经到期,被迫露宿街头,她一直苦苦等待的克莱那边依然音信全无,她以为他可能已经不再爱她了,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为了家人的生存,她不得不再次低头,忍受屈辱,同意跟亚雷生活在一起,但心里对他的厌恶感却与日俱增,丝毫不减。

几年来,克莱在巴西屡遭挫折,过得并不愉快,他越来越怀念和苔丝在牛奶厂的快乐时光,于是,迫不及待地回国了。他了解到,苔丝,这个他名义上的妻子,这些年来过得并不好,生活十分窘迫,心里十分内疚。他千方百计,费尽周折地找到了她,但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她和亚雷住在一起的事实,他非常失望,无奈只得选择默默地离开。

但克莱的突然出现,让苔丝喜出望外,这不就是她几年来苦苦等待的丈夫吗?她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她一直期待他回心转意,可好不容易等到他回来了,却无法团聚。她认为这一切都是身边那个恶魔亚雷造成的。她意识到克莱依然还爱着她,于是义无反顾地杀死了亚雷,立即和克莱在一所空房子中相聚,在过了几天幸福的两人独处的日子之后,她随即被捕,并被处以绞刑,结束了她悲苦的一生。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确,在这部小说中,哈代把苔丝置身于一个个令她向往的美好事件中,看似情节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一个个偶然发生的事件,让情节的发展方向被迫一次次地发生逆转,把她的规划搅乱,让她的生活始终矛盾重生,纠葛不断,酿成了最终的悲剧。

比如,少女苔丝生活在土壤肥沃、山峦屏障的布莱谷,那里的田地永远不黄,泉水永远不干,虽说家里并不富裕,但凭着父母的小买卖过得还算平静顺畅。可那个牧师关于他家祖上是一个望族的说法,让她的父母虚荣心泛起,让她与渣男亚雷有了共处的机会,为她一生的悲剧埋下最初的种子。

在牛奶厂,苔丝遇见了真爱克莱,他们两个情投意合,如胶似漆,让她的同伴们羡慕不已,似乎幸福在向她招手,然而,她却偏偏忘不掉过去发生在她身上的不幸,整日忧心忡忡。她选择在新婚之夜,把它向丈夫和盘托出,但是没有担当,虚伪自私的克莱不仅没有给予她同情和怜悯,反而撕下了伪善的面罩,让她期待中的美好婚姻生活急转直下,代之而来的是孤苦伶仃的痛苦等待。

亚雷和克莱这两个和苔丝存在瓜葛的男人,一个给她的肉体带来了持久的伤害,让她一生的名誉背负着永远擦洗不掉的所谓污点,让她始终都卑微地生活在尘埃里,是亚雷让她永远抬不起头,让她无法面向未来。

另一个男人克莱,一派道貌岸然的形象,在他的心里,自己荒唐的过去可以一笔勾销,而苔丝无力抵抗的过去却不能被原谅。但苔丝痴心不改,仍然自始至终对他崇拜有加,把他奉为自己的爱神和偶像,宁愿受尽苦难,也心甘情愿地为他而守候,始终如一维护着他所谓的尊严和形象,殊不知,他也是她悲苦一生不可饶恕的罪人。

对于苔丝一生的悲剧,她个人的原因当然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她善良美丽、坚强勇敢,对爱情忠贞不渝,对世俗敢于反抗,这是她身上值得称颂的品质。但她却无法摆脱身处那样社会的局限。自己被亚雷骚扰和侵犯,本不是她个人的过错。但在她的心里,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克莱,她一次一次地请求他的原谅,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他的手里,让人不免觉得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她的软弱让人叹息。但是仔细一想,又不能说她一点都不抗争,她敢于冒着受刑的风险亲手杀死亚雷,敢于追求真爱,敢于与命运抗争,其勇气和胆魄仍然让人惊讶和佩服。

可是,酿成苔丝一生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社会根深蒂固的婚姻、教育、宗教和道德观念,以及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所存在的性别歧视,这些世俗道德漠视女性的尊严和权益,给予了女性不公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它才是套在苔丝身上最为沉重的枷锁。

在小说的写作手法上,让人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哈代娴熟细腻的环境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他借鉴了高超的绘画艺术,善于捕捉声、光和自然界的景物和颜色,把环境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相融合,让场景和角色,相互铺垫,相互渲染,在小说中,每一次苔丝出场前,哈代都会不惜大量的笔墨,描述那里的环境,主人公身处其中,心情和环境达到了高度地同频共振,小说的代入感和画面感很强烈,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复杂背景和情感的理解。

比如,布莱谷,是苔丝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在哈代的笔下,那里群山环抱,幽深僻静,春天时春意盎然,这时的苔丝“端正秀丽,是上得画儿的乡下姑娘。”人在景中,景衬着人。而秋天的纯润脊,是苔丝被亚雷骚扰和侵害的地方,在哈代笔下,这个地方是“一张一张雾气织成的网”,令人窒息的象征意义非常明显。至于棱窟槐,是苔丝给地主刨萝卜和打麦垛的地方,那种永不休止的活儿,把她累得筋疲力尽。哈代对那里的环境描述非常出彩,也非常契合苔丝那时的心情,他写到,“那一片土地全都是使人感到凄凉的黄褐色,好像一副没有眉目口鼻的脸,从下巴颏到天灵盖,只是一片平铺的皮肤。地上是这种状态,天上也正相同,不过颜色不一样,好像一张没有鼻子没有嘴的白脸。因此,灰白的脸往下看着褐黄的脸,褐黄的脸往上看着灰白的脸,上天下地,成天价相对无言”。苔丝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她的灰暗的心情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极富特色的叙事风格的基础上,哈代运用细腻的描写方法,成功地塑造了以苔丝为代表的众多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们一个个立体丰满,性格独特,让人难以忘怀。

就那位主人公苔丝来说,她美丽漂亮,淳朴善良,勤劳能干,诚实而有责任心;她坚强有主见,相信真爱;她一边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反抗世俗道德和虚伪的宗教;一边又无法让自己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约束,她具有的复杂的矛盾的多重性格,而哈代恰到好处地成功塑造了她的形象。

《德伯家的苔丝》,值得一读的经典小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