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旅读书《山海经》09 | 奇国纪要
讙(huan)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朱国。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 。一曰在臷国东。
简译:讙头国在它南面,国中的人长了一张人的面孔却有两只翅膀,还长了一张鸟嘴,正在捕鱼。还有种说法认为讙头国在毕方鸟以东。也有人认为讙头国也叫讙朱国。
厌火国在它南面,国中的人长着野兽般的身子,全身是黑色的,火从他们的嘴里吐出来。
三苗国在赤水东边,国中人彼此跟随着结伴行走。还有种说法认为三苗国也叫三毛国。
贯胸国在它东边,国中的人胸膛上有一个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贯胸国在臷国东边。
这段文字涉及到几个有趣的国家,他们背后的故事尤其有意思。
(1)讙头国
讙头国在其他古籍里也有记载,写法略有差别。他们的身体结构不一样,生存、生产方式不一样,捕鱼为生,依靠灵活的翅膀和长长的鸟嘴,非常便于捕鱼。
东晋人郭璞注:讙兜国,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是说,讙兜国国民的祖先,是尧帝的臣子,后来自己投入南海死了。尧帝怜悯他,便让他的子民定居在南海边得以祭拜他。这是一个关于民族起源的神话。
奇怪的是,作者既然将讙头国族人想象成了鸟羽鸟嘴的怪人,带着明显的异样目光,为何又想象他们的祖先和华夏族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
这里一并提一下后面的三苗国。字面上看三苗国无甚趣味,但联合讙头国的故事,就耐人寻味了。他们的祖先可能曾经联手抗敌,最后又遭遇同被流放的命运。
故事起源于上古尧舜时期。当时尧禅让给舜,被各种史书视为佳话,但真实的境况可能是另一个版本,而《海外南经》中讙头国的存在,即有意无意地指向了那段真实版本的血腥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短短一句话透露的信息很复杂:丹朱是尧的儿子,但他德才不足以得天下,尧将权柄授予舜,舜得天下则四海安。
首先,捋一下尧和舜的关系。
资料显示:尧,又称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帝喾之子,祁姓,名放勋,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尧代帝挚为天子,都平阳。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大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
舜更不得了: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轩辕黄帝八世孙,华夏民族共同始祖之一,“三皇五帝”之一。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尧和舜是翁婿关系。
舜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书记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 ,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
精彩的地方来了:舜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赞其:“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前后对照就会发现其间暗藏的矛盾。今本《海内南经》说:“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纵观《山海经》,其中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并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被称作帝丹朱,说明他曾经是正儿八经的帝。
但书中却没有关于丹朱世系的记载,或者是,作者基于别的思虑,另起了别名?(这在古书中极为常见,也可能是后学者誊抄时写错写多写漏),但这里,涉及帝家传承明显是故意而为。所为之指向,就是咱们今天读到的讙头国。也就是说,讙头国实为丹朱帝的后代,是被流放到海外的一族。
本为帝王的丹朱为何被迫自杀,族人遭到流放?答案自然在绕过他登上帝位的舜身上。在上述尧与舜的文字中,我们就看到不少可推敲之处:比如尧重用鲧治水;舜时却成为被流放的四凶之一。其中还包括咱们前面分析过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之战的共工。
在早期的文献中,共工本是尧的臣子,后来演变为破坏天体秩序的恶神,可能是后人的演化。但共工作为大巫,曾经和王巫血战而败,大概是背后隐藏的事实。他为何会被舜流放呢?仅仅是因为反对王巫么?那么为何被流放的竟有“四凶”之多?
据《尧典》记载,尧时的部落联盟议事会成员包括四岳、放齐、共工、三苗、獾兜、鲧等人,其中除了四岳,后来基本都被放逐了——也就是说,这些大巫曾联盟结派,所拥护者即是朱丹帝。《尧典》指出:“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恰说明他承认朱丹帝在位的既成事实。对此,荀子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为了夺权,朱丹帝集团和舜集团曾大战三百回合,最后朱丹帝集团失败,朱丹、四凶等都被流放。这一结局,《庄子·在宥》也写到:“尧于是乎放獾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与幽都。”到《孟子·万章上》:“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舜已经夺得全面的胜利。《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还记述了这场战事的余波:“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禹攻共工国山。”
(2)厌火国。
厌是满的意思,指这个国家的人肚子里充满了火,时不时就从嘴里喷出来。今天当我们感觉特别愤怒时,是不是好像肚子里也充满了火,嘴巴不停,就如同火焰“噼噼啪啪”冒出来、喷出来,带着伤人的力量。据说厌火国还有一种食火兽,形状像狗,名叫“祸斗”,它能像当地的人一样喷火,因此常为该国人带来祸殃。可见,厌火带给我们一种警示,有火而不能太满,不能随意伤人,否则定然伤人伤己。
(3)贯匈国。很怪,那儿的人胸口有个洞。当然这后面也有个故事。
贯胸国的人又被称为穿胸民,这里的人胸前都有一个大洞。那年大禹治水,会诸侯于阳城,但防风氏不当回事,姗姗来迟,大禹一怒之下将其杀死。治水成功后,天帝表其功德,特赏赐两条龙为其护卫。若干年后,大禹巡视来到防风氏地界,遭到其后裔的射杀。一箭射去没成功,反而贯穿了自己的胸口,当场死亡。禹王得知原委后,却很是自责,找来不死草塞进他们的胸中。俩活是活转过来,但胸口永远都呈现一个大洞。
看到这里,让人笑喷——这为了给圣贤者功歌颂德,真是什么都敢往上贴呀。
还有一个版本亦颇有趣。防风氏大概是基因突变,遭到各族人歧视,只有心怀大爱的女娲娘娘善待之。有了女娲娘娘的庇护,防风氏渐渐把曾经小看他们的各族不放在眼里。这自然不容于上位者,于是大禹找了个机会杀了防风氏的族长,收拾了防风氏一族,借上天之手给了他们贯穿胸部的惩罚。神话的转折点是,女娲得知后赶忙过来施法相救,最后命是救回来,但防风氏后裔的胸口永远缺了个大洞。
因为“匈有窍”这三个字,引发后人无穷想象,甚至添油加醋演化为圣人为贤的佐证。这个效用可让人意料之外了,细琢磨,也在情理之中。
清代有人给这样的人画插图,特别有意思,一前一后两人扛着根长棍,那棍子直接从中间那人胸口的大洞穿过,这样是不是就理解为中间那人被抬起来了?这脑洞——一根棍子要吊起一个人,得把那洞口撕扯得多大——我的意思是,不知中间那人为了接受这样特殊的服务,会疼成啥样儿?
青旅涛哥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