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写作叙事技巧指南(第十版)》第一章 想方设法:小说创作的过

2023-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百灵弯子

这一章分为三个小节:

1.行动起来

2.坚持下去

3.关于小说主题

在正式进入正题前,作者会在这之前做一点铺垫,这样的铺垫很有必要,往往也很精彩,里面也有很多精美的文字值得我们学习,有很多的文字段落更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甚至是将其记住就。

不管是什么事儿,不管这件事儿在大家看起来是简单的还是比较困难的,在有些人那里,它们都是轻松的,写作也是如此。对于这少部分人来说,白纸的香味比空气更芬芳。他们会为了写作废寝忘食,甚至认为全世界都干扰了他们敲击键盘的美好时光。不过,很不幸,我并不是这样的人,否则我就不会在这里写所谓的阅读笔记了,而是应该去干其他更加有挑战性和创作性的文章写作去了。我也不知道我经过长期的练习,最终会不会变成能够轻松就写出一片文章的人来。

很多时候,我也会出现像作者所说的那种情况,也就是当我有时间,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可供我进行写作的时候,我总是会想着一些其他的事儿,担心一些其他的事儿。倒不会出现作者所说的去干削铅笔、查邮件这些事儿,因为现在的自己就算要在纸上写作,选用的也是圆珠笔,而不是铅笔,至于查邮件,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儿。而在没有时间进行写作的时候,我也会出现作者所说的那样,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进行写作,比如上班的时候,可能我也只有在上班的时候才会有这样感觉了。

作者所说的写作乐趣有:苦思冥想后写下一句话的满足感、发现一个人物形象时的快感、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是的兴奋。同时这些也是我们进行写作的动力。对于我个人而言,苦思冥想后写下一句话,我可能得到的满足感远远不能抵消我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的煎熬感,虽然也会有一种终于想明白了的欣喜感。而发现一个人物形象时的快感,这点我也是不甚了解的,对这句话,我唯一能够理解的就是在阅读书籍的时候了,或许在阅读书籍的是时候,我可能才具备发现一个人物的形象,而不是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在写作时,也会轻易的发现一个人物的形象。不知道作者所说的在写作时发现一个人的人物形象,是不是指本来自己不想要塑造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却在创作的过程中,无意中塑造了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人物形象,这就有点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在里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我想我们应该都是很开心的。

我写作的乐趣,我能够感受到的也很有限,比如现在正在敲击键盘时的这种感觉,我喜欢敲击键盘时,键盘发出的声音,也喜欢自己能够快速的在键盘上通过二十六键把一行一行的字敲下来,这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满足感,一种好似当下正在自己的掌控中的满足感。

至于我写作的动力,我想恰好更作者所说的相反,至少在现在的我看来确实如此,可能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才刚开始接触写作的时候,我写作的动力可能和作者所说的有点相似,但那是之前的事儿了,而现在的自己似乎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初衷。我现在的写作动力,应该正在逐渐的变成作者所说的那种为了金钱、名誉或个人魅力而写,虽然我知道我的写作离这些东西都还很遥远,可能永远都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更有可能的是在中途,我就会放弃掉,认为自己靠写作,永远也不可能让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或许也有可能在我跌跌撞撞后,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写作动力有问题后,有会回到自己最初的写作初衷去,不为名也不为利,仅仅是自己喜欢,想要记录自己的感想和生活而已。

在文中,作者问了很多作家,问他们在写作中,感觉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这样的: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要么是空白的纸张使他们畏惧,或者有种莫名的工具。那我在写作中的困难有那些呢,有那些原因导致我迟迟不肯动手敲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呢?现目前,在我写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到自己在进行写作时,往往会写着写着,就不知写到哪里去了,也就是没有按照自己所取的标题写,有时候可能会在写作中写到一些细枝末节的事儿时,恰好这些细枝末节的事儿,自己又有很多话可以写,自己就会沿着这个思路一直写下去,虽然它和主题有关,但并不是主要的,这就有点喧宾夺主了,往往在这种时候,我就懒得重新构思,如果我还会构思的话,将主题变一下,将标题改动一下,可能更为高效一点,准确说来,应该是更为方便一点。这仅仅只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的我自身不足的诸多问题中的一小点而已。对字词的储备,我也是随意的,能记住就记住,记不住也就不强求,可以说在离开学校后,我就再也没有强迫自己去干那些只有在学校时,一个人才有可能不得不去干的事儿,诸如背字词,记住他们的意识,并知道他们的用法等等。总而言之,我想要说的就是,我在中文语法上还很欠缺,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进步。这个可能就是我总是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好,还要等自己将一切都准备好后在进行写作的原因所在。

在这一小节的最后,作者写到了另一位作家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要写的东西究竟有何意义苦苦思索,迟迟不肯动笔,生怕把它写砸了。这样的情形我是时常出现的,好像现在比以前更为严重,在开始写之前,我总会首先考虑,自己将要写的东西意义何在,对他人对自己到底有何意义。我也因此而放弃了很多想要写,但最终都被自己断定为没有意义的写作。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我们要懂得语言永远也无法准确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图和想法。知道这点后,我们就不会在当我们有了一个想法,尤其是在这个想法看起来是如此的绝妙、完美却又稍显薄弱,我们可能会因此不忍心把它写下来,生怕这会破坏了思想的完整性的时候,而不将其写下来了。

总而言之,我们在写作前,即将真正动手写作的时候,可能会在大脑中出现很多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大多数都是在阻碍自己开始写作的,这个时候,我么就要想到,这些想法可能只是自己想要在当下放弃写作而冒出的一些合理的借口罢了,那我们就更有可能会行动起来。

每个人的写作习惯都各有不同,有的作家喜欢每天写作几十个小时,下不同的写作任务之间来回穿梭。有的要在灵感迸发的时候才动笔,否则绝不会动笔写一个字。有的每日都必须去自己的写作工作室,担心“万一灵感的天使降临而我不在场怎么办”。有的在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会立马停笔,等第二天在接着把想法写完整,从而再次进入创作流。

那么我一般都是在什么时候进行写作的呢,当让是在有空闲时间的时候,毕竟现在的我仅仅只是业余写作者而已,也就是随时随地,只要有时间有想法,我都可以进行写作。

这些作者各种各样的写作方式方法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不设法将故事写下来,那就不会有属于自己的好故事。一旦我们决定把它写下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应该怎样写作”,而在于“我们适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作”。不管用什么方式,自律式也好,自由放纵式也罢,只要是能够让我们着手去写作的,那就是可以接受的、有效的方式。

总的来说,我们不是没有更好的时间来养成写作的习惯,而是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写作。我们需要工作,需要生活,需要社交,需要娱乐,这些都会占据我们大量的时间,因此,在写作这件事儿上,我们最好是能够做到分秒必争。最好是尝试着去挤出时间写作,如果必要,需要进行反复尝试,不管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不管是长还是短,因为我们能够让自己从事写作的时间不是义务释然而是选择释然。

对于刚开始进行写作尝试的人来说,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最好坚持每天都写日志,写什么和写多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养成坚持写作的习惯。只要坚持写,我们就会养成用文字记录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的习惯。反正就是在有意无意间,每当我们看见那些吸引我们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想要使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的冲动。

对于写作小白来说,自由写作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随时将我们的想法写下来。在自由写作中,写什么话题不重要,写作质量的好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写下去。自由习作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相当于钢琴的音阶练习或健身房的简短训练,关键在于是我们得亲自去练,这样,我们的写作功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小说的创作不只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信息,更是为了思索真理。如果我们还没有思考清楚就急于向读者告白,那么我们不是过于武断就是在撒谎。刚开始写作时,我们不一定非得有个想法,也不必在乎形式,当要讲我们想到的东西落实在纸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养成一坐下来就能够开始写作的习惯,要如何才能练就这样的习惯呢?我们可以在起床后,趁着及还未完全苏醒、什么都没有读、还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话、大脑还未从梦境中清醒过来时,赶紧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上过二三十分钟,把写好的东西扔到一边,不要去读它。等上一两个星期,再抽出半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来,接着写。这样的训练方法,可能只适合那些时间比较自由的人,我的话,就不行,因为每天一起来,我就面临着要去上班,要为上班做好充足的准备,是不大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这样的写作的。唯一能做到的,可能就是每天早点起来,提前一个小时起床,但这个好好像不大现实,我若是提前一个小时起床的话,不消说进行写作了,可能连打开电脑的动力都没有。

创作的思维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我们写的东西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就不愁没有创作的灵感。对于这点,可能下短期来看,恰恰是相反的,我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会有很多需要写的,但写上一段时间后,会突然间发现,自己肚子中的哪点东西,曾经以为很多,需要写上很久很久才能够写完,没想到这才没写多久,就有点思维枯寂了,感觉没什么可写的了。但正如这里所说的一样,我们可能不是没什么可写的了,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写作时间还不够长,写作的东西也远远不够多,仅仅是自己所熟知或者是熟悉的事儿而已。比如自己的个人经历,自己所处年龄段的一些事儿,在学校宿舍的那点事儿。如果我们的想象力从来不曾超越我么所处的年龄或校园的范畴,那么我们可能严重低估了我们的想象力空间。

采用那种“只写我们自己所知道的”写作方式是不可能写出好的小说的,因为这种写作方式只是如实地讲述在某个时间以某种方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某件事情而已,有点类似于新闻报告一样。如果我们写小说写到了只想“如实汇报所发生的事儿”的份儿上,那么我们就已经脱离了叙事创作的核心。我们要知道,言辞的可信性与事实几乎没有什么关系。“那些看上去可能,但事实上不可能的事物”比起“看上去不可能,但事实上可能的事物”更有故事性。

在进行自传式小说的创作时,我们要认识到,语言文字不等同于人物的经历。即使是对个人经历最为写实的描述也存在词语选择和理解的问题,比如,我们和我们的姐姐对同一件事情的回忆可能会迥然不同。但如果是在写我们自己记的回忆录或是与自己有关的散文,那么就应该以事实为基础。因为这是非虚构类小说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的一种传统和默契。而对于虚构类小说而言,小说就应该通过人物的再创造、情景的生动性和人物行为的效果来揭示背后的真理,这些东西高于一般事实。对小说中的真理的检验只能在精神和心理层面进行,其合理性与这些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或是否有可能发生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在进行虚构类小说的写作时,完全可以用夸张的方式描写一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天气有点冷,就把它描写成冷得要命;如果这个地方有点乱,就把它描写得凌乱不堪。我们只要尽量使用这些策略,把这些描写和真实的经历分隔开来,我们就可以用虚构的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不同的塑造。

我们不一定要等我们完全理解那些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后,才将它们写出来,这样我们就不会由于时间的关系把经历中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或痛苦的东西时时藏在我们的心目中了,只要写在纸张上,我们就获得了一种解脱,好像将这些不好的经历倾倒出去了一样,倾倒在纸张上了。

我们很多时候都只会关注正在进行中的自己,也就是此时此刻的自己,而忽略了过去的自己。你我,其实是有很多个不同的你我构成的,这个你我,包括过去的你我和现在的你我,你我曾经想要成为的自己,不想成为的自己,你我曾经害怕成为的自己……

在开始写作时,我们写点什么好呢?当然是写我们最了解和最喜欢的故事了,但往往我们都比较喜欢写我们所知道的,这样的话,就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最好写一些我们真正在意的事情,所有哦第一步我们就要搞清楚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那我们要如何做呢?作者也在文中给出了事例:就从那些能够引起剧烈情绪波动的事情开始,然后把它们列在日志里面,那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情、让我们害怕的事情、让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让我们伤心不已的事情等等。也可以想象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那些让我们真正发生了转变的人或事。

大多数时候,知道我们该思考什么、感受什么并不难,难的是知道我们真正该做什么。有些东西之所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觉得有趣,恰恰是因为没法解释她,它似乎很不合理。比如有人在自家豪宅里养猪,这个人是谁?他为何要这样做?我们都可以用自己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想出他这样做的动机和意义所在。

对于写作,我最喜欢作者所说的一点,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报复一个人,一个曾经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可能遇到一件不公正的事情,而自己对此事有无能为力。只要我们是一个作家,我们就不可能完全我能为力。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让当时的情形再现,换一个环境或场景,用另一套人物角色,使事件的结果符合哦我们自己的要求,惩罚我们想要惩罚的人。哪怕故事的结局仍然可能是不公平的,但通过唤起读者对正义的同情,我么也可以达到平复冤屈的目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