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辣眼了

2023-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辩儿

最经常说的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确实啊,都是大喜事。

前三喜不说了,想到现在孩子们在考学路上的艰辛,等到临考时,老师朋友家人亲戚都希望孩子们能金榜题名,有个好前程。

现在有很多声音在质疑我们现在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考学制,说来说去,怨来怼去 ,卷来卷去,冲吧,向高考冲刺,尤其是穷人家的孩子考大学是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

事实证明,高考始终是选拔人才的最合理的考学制。

所以与其纠结,不如安心学习。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普通人要想往上爬,得靠选拔。至于怎么选拔,得看你生在哪个朝代,我们生在当代中国,就走高考这一路最靠谱。

战国以前,前途靠血缘关系,只要家人牛,前途不用愁。

到了战国时期,普通人要想往上爬,得靠军功。

尤其是秦国,军功分二十级,在战场上砍的人越多,官位越高。

汉代选人,采用的是察举制。这种制度规定,让各地的地方官来考察、推举人才,曹操就是举孝廉有的前程。

当时,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所以地方官在推举时,最重视孝和廉这两种品质。

但这种推举方式有一个很明显的漏洞:容易滋生“关系户”。

关系户人之常情,哪个朝代也避免不了。

时间一长,关系来关系去,各种不公平以及拉帮结派的现象就出现了。很明显这种靠孝和廉来选拔人才的办法已经没有什么选拔的优势了,真正又孝又廉的人不知道被憋通屈在哪里呢,高官厚位大多给了关系户。

于是到了隋唐时期,一种更公平的选人方式诞生了。

通过考试,让大家共同竞争,使普通人也有做官的机会,这时,科举制闪亮登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大变革,从此改变了多少贫寒子弟的命运,中国社会也变得不同于以往,官僚成员丰富起来,各路人才不断涌现,社会在不断进步。

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唐朝时不断完善。

一个人的科举之路大概就是这样:

首先,起点就是在本地考,叫童试,分三轮:县试,府试,院试。

考中了就是秀才。

然后就去省城参见乡试,考中了就成了举人,范进中举就是乡试考中的,高兴的都疯了。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唐伯虎终其一生科举路上的辉煌止于唐解元,之后落魄到终老,与科举再无瓜葛,人的命运真的很难说。

乡试考完了,要去中央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

真的,一层一层选拔,读书人不易啊。

最后一环到了,去皇宫,参加殿试,皇帝出题,皇帝监考,皇帝定名次,殿试前三名分别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十年寒窗苦读书,功到自然成了 ,从此后可以光宗耀祖,开启辉煌人生了。

我们也常听说一甲二甲三甲,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殿试的排位等级,官大官小地位待遇不同:

一甲,就是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皇帝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通常能闯过“殿试”关的,那是相当相当不容易的,全国不过一两百人而已,可见那时的念书人要比现在高考选拔人才要严苛艰难的多。

殿试这一关,还会有很多意外情况,一些皇帝有时候多了主观的因素,个人喜好不同,不定看到哪个人名字犯了忌讳,有谐音不吉利,或长得惹皇帝不舒服了,一甲状元立马就能给你弄成个探花。

还有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考不上就得再等三年,不少人因此熬白了头,可怜有多少学子终其一生不过一个穷秀才而已。

科举制的功德可谓无量,只可惜,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得脱离实际。

考试要求写的文章包含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固定格式,必须严格按照格式写,考题也只跟四书五经有关 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八股文。

到八股取士的时候,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选拔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也就自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说来说去,社会进步了,还是现在高考比较人道 ,多用心,下些功夫,考个大学也不是个难事,学子后辈要加油哦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