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声听细微 ‖ 流花湖畔充满怀旧色彩的广播博物馆
图/文 : 大地倚在河畔
博物馆面对风景秀丽的流花湖,其所在地自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是广东广播的重地。
广州城北流花湖畔广东广播中心二楼,有一个面积不大却颇雅致的广播博物馆。这是名副其实的小博物馆,没有宏大显赫的气势,却有个性而且贴近生活。从楼下大堂则走上一道旋转梯,环形的展厅便赫然在目。厅内氛围似已隔世却依然熟悉。这里每个展品都属于并且象征一段渐远的岁月。它不仅勾起我们关于广播的思绪,更有对以往生活的回忆。
这博物馆隐身于都市一角,平实小巧。英国城市旅行家斯图尔顿在其所著关于小博物馆的书中谈到所谓 “大地方的小博物馆 和小地方的大博物馆”,并转述艺术史家说法称这是 “你在某一天早晨能够看到的东西” 。 我想这个广播博物馆或可算是大地方的小博物馆吧,而这小博物馆居然还述说大广播呢。博物馆所在是一幢外立面呈几何形的铝合金结构宏伟建筑,大楼每日高速运转喧闹不停,而它却静静独处于电梯所不及的二楼环形廊道,等待着不期而至的注视。
这里每个展品都属于并且象征一段渐远的岁月。 旧时的收音机。其中一些稍精致的机子,在当时甚至可算是生活的奢侈品了。首先吸引视线的是聚光灯下高低错落的各式收音机。产自不同国度不同年代的收音机,在此俨然成了深有意蕴的艺术品,有点历史感,有点质朴韵味,散发几许怀旧味道。
红灯711-2型是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最常见机型,它曾经创下国内单一型号产品销售量的最高纪录。南京的红星系列则是50年代的国产化高档产品,曾经批量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款黑咖啡色的名为黑宝树的机子,五灯三波段电子管,产自上个世纪40年代的英国…… 据知,当年主办者为了向观众展示更多的收音机,曾面向全国征集展品,得到颇多响应,来自全国各地的实物先后汇集于此,计有上海、春雷、红棉、凯歌、海棠等众多牌子及一些产地不详的展品。其中不少是当时许多广播爱好者梦寐以求又难得一见的精致机子,甚至算是当时生活的奢侈品了。
除了收音机,还有各式各样广播专业使用的录音机、监听机、采访机、发射机、广播喇叭及广播音箱等。在这里,它们不仅作为一种广播技术设备,已然是一种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历史时代及旧时生活的标志。然而这里更重要的展示,是那些精心编辑的述说广东广播发展的文字、图片、模型和承载着广播具体运作内容的其它实物。从中你可以看到世界广播发端的概况和广东广播最早期、解放初期、上个世纪 60—70 年代时期,及至改革开放 30年迅速发展时期的整个广东广播发展史,以及当中那些具体鲜活的人事演变故事。
远去年代随处可见的大喇叭,如今几近绝迹了。 它静处一隅,默默遥想当年。 流花湖畔纪春晖,岁月留声听细微。在反映早期广播的旧照片中,我再次看到那幅曾在某处看到过的照片,它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早期所拍:一群穿着军装的年青广播人,形态各异地站在广州沙面古典风格的电台大楼门前。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这幅照片时,惊异地发现其中站在前排靠边的一名年青人,就是后来把我引入广播大门的电台新闻部的负责人。照片中,年青的他表情平静,略带稚气的脸上有一丝微笑,我从这微笑中读出了年青人特有的意气风发。我始终觉得这是博物馆中最为经典的照片之一。
几年前,这位已年近90的广播人从他现在的定居地回来找到我,我带他参观博物馆所在的新广播大楼——广东广播中心,还在旧大楼原址保留下来的门廊瞻仰浏览。他执意要看看当年工作过的新闻部也即现在的新闻中心。正走着,不期然遇上在新闻中心任编辑的当年一位老同事的女儿,握手相问之际,老人已是泪流满面。我猜想他既是为老同事之情而激动,也是见故人思往事,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就是这位老人,年轻时的照片静静挂在博物馆中,脸上永远带着一丝微笑。
这博物馆记录广播同时记录生活 : 广播器件买卖 记忆之廊 : 左为图文,右为实物 展现广播实际上就是展现生活,近百年以来广播已经渗透并融于生活。博物馆中深深吸引我的,还有一幅表现西方早期广播设备买卖场面的旧照片。这是博物馆内最大的照片之一,没有文字注释作者也无从查考,虽精心复制也难以修复岁月磨损的痕迹。在这黑白照片中,我看到最初无线电广播的设备及配件体积那样庞大,造型如此质朴;商品整齐排列在柜台中,或被搬到柜台上展示,吸引了顾客光顾与摆弄,从画面动态猜想大概是在鉴赏与交易。重要的是,这张照片还透露更多信息:画面中几位人物装束严谨笔挺,大概是当时社会生活习俗写照,又或收音机在那时还属奢侈选择?柜台乃至整个店面装饰以木材为主,人物服饰似是坚实的粗棉质地,应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水平;还有,三尺柜台隔开了店员与顾客,这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旧时店铺模样,大概那时还没有互动的开放式的商业零售模式吧 …… 如此等等,从中可以想象与感受遥远的生活,还原已然飘渺的生活图景。
显然这博物馆记录广播同时记录生活。那些图像让人重温旧梦,许多细节令人触景生情。就此而言这里每个展品意义都是深刻的。广播人固然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过去,甚至可以据此揣测自己广播生涯的未来。就是普通观众,也或可从中看到自己以往生活的影子,从而浮想人生的命运轨迹。
黑胶唱片 : 刻录着时间的秘符 旧式采访机 —— 它到过多少新闻现场?又见证过多少人生故事? ■展品中有个小小的盒式录音带,上面附了些以钢笔书写的尚可辨认的文字。没有人知道谁曾经使用过它。过去是简单质朴的,这录音盒带也显得老式,但我们会因此忽略它吗?不同的参观者视角会有不同。事实上,一个广播人在这里看到一个有点原始的钢丝录音机、一个笨拙的大块头采访机、一张印制简陋的节目表或者一张环境逼仄的旧工作照,绝不会觉得老土可笑,只会有一种庄重感,一种对以往岁月的敬重与怀念, 或还有一丝难言的伤怀——种种感怀因人而异。
而一般参观者,则不会如此这般地凝视这些物品。他们或是前来寻找他们感兴趣的广播与自身生活的某些关联,或是藉由广播回忆已经远去的历史与生活。因此那个有点原始的钢丝录音机可能会使他联想其曾经使用过的沾满油墨的机械打字机;那个笨拙的大块头采访机也可能会令他联想起以前单位里的黑色手摇电话机;至于那些印制简陋的节目表以及旧工作照等,则或会让他联想起小时候家里有点残破的旧小说和有点土气的全家福黑白照。
喜欢寻根究底的都市闲逛者,可能会从都市生活的一种独特角度,将这一切联系起来。事实上,所有这些物质都具有某种历史共时的内在联系。展现广播实际上就是展现生活,因为近百年以来广播已经渗透并融于生活。
俗称的开盘机——节目录制剪辑的基本设备。 惬意空间,灯光柔和的一角。很显然,这个博物馆展示最多的是最近数十年的广播。它反映这段期间广东广播人在媒体竞争中及后在新媒体接二连三冲击下,不断改革进取,持续推动广播发展的历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第一个立体声电台、第一个主持人直播的大板块结构的综合式电台、第一个系列电台、第一个常设户外的直播室 …… 这当中充满理想主义,充满广播的光荣与梦想,也不乏艰辛与痛苦。正是这数十年间,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广播与生活发展变化的节奏同步,恰好印证了广播与生活的内在关联。仅是这个博物馆所在的流花湖一带城市景观的演变,本身就是一个印证。
多么宁静的湖边的小博物馆!我们在这里观看广播,就是观看历史,就是观看我们曾经的生活。
(写于流花湖畔)
“天际传情,永远动听”—“广播是我们大家的” (某些广播频道曾经使用的台标词及宣传词)你是如此倾心于一杯咖啡
201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