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底层逻辑梳理

杂梳

2021-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观宇

好久没有想梳理一下杂思了,一度因为各种资讯和认知带来的混乱甚至于放弃了思考,亦有点放弃生活。甚是消极。
虽然有个想法,写一写接触传统文化的这些感受,还是作为杂序吧,思维和眼界与以前不同,然仍是混乱。真心佩服那些足够"狂妄自大"的人们,其实吧,没学懂的是大多数,信口就来的也不少,不光中医也罢,各行各业都是,写文章是最容易进入该思维和论述方式的。
受王东岳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自我感觉也能将心沉下来,细细接受不同资讯带来的认知“角力”。
就写文章来说,拟定大小标题,提出思维推演结果,就不断拿出符合文章核心思想的结果予以堆砌或者引导。然而对于世界的认知,无论怎么看,都远没有打开对我们所存在的世界的理解。
只想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维以及认知变迁和边界,与旁人无关,也不得不罗列一下小标题,流落于此,属实无奈。
一.关于未知
1.神鬼之论我仍不屑一顾,这是早期认知的结果,如今在我周身如无神迹仙术直接可见,是断不会信的(虽有青云山照片不解一事)。
2.量子物理学虽然不能系统了解,然而通过解读,了解光的衍射试验的升级版中颠覆传统认知的粒子的可变态(被观测则试验结果变掉,不观测,试验结果如一般规律)底层的逻辑构架在原有的物理学角度存在一个不可知的鸿沟。或是为唯心观的一个衔接(一直觉得唯心的认知观整体上过偏,然唯心的个体认知是既具有意义的),我虽深陷无意义论的深渊,但个体唯心的认知以及因心而出的努力、付出、事件等等深深的打动着人心和推动着历史,或造就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和奇迹。
3.六壬、紫薇斗术、八字、还都只是浅尝辄止,本不太有兴趣深入(我大抵所有事物兴趣都不是很强烈),抑或浅藏辄止抑或碰壁之后心灰意冷,然这一系列的内容又感觉是偏离我认知里的佛道追寻的极致目标,这类知识留存发展在道家、道教之中,与老子之述有脱离之感。这些模型和方法,了解起来自成一体互相融通,历史考究难以续接,因为中医的方法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而渐渐内心倾像于给予此类知识的认知一些精力,加之近年一些简单的愿望和原有的计划走的委实不顺。有点认命的颓废、放弃、妥协思维中,渐渐想了解一下这一系的知命之法,方才略作了解。也只是了解了其中的原理和一些流派解读的方法(排盘或是起卦的APP如今都甚是方便)都算是没入门的了解了一些。不过如果有机缘“出世”或许会深入了解学习。不过,如今是虽有“出离”之心,内外,都不坚定。主因在于我对宗教的片面认知,并不认同。也没觉得出家之人有甚神奇之处,自我催眠之辈倒是见到不少。
二.关于中医
中医和科学肯定是对等不上的,但是接受中医的核心理论观念来看,依中医之理,来看人生所发生的疾病,切合古文化和宗教的一些名词,深感古人的这一套认知体系博大精深,然而如果不在全面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论一些断章取义的短句(甚至是全文),确实都难以和逻辑思辨搭配的上。就如同一个影片的残段,导致中医药的学习的诸多问题。疗效不用赘述,依据辨证之准绳,最早刚刚学习的时候,碰到一个人就想跃跃欲试,到如今内心淡然,根本不会主动去以此术去服务与人,也是内心迷失。(并不是学的不能致用,所学基本上都能得到很好的使用,而是亲人对待中医的态度和观点实在让我提不起兴致。至今看来,小孩的感冒发烧还未有一列超过两副药的,都是最差隔天烧就退了)
有体制取证的因素,也有家人亲戚的因素,最多的还是自己的因素,而仔细想想,是否还是象最早一样以中医为一个职业去做,内心是不希望的。
由于新冠的影响,中医再一次被潮流裹挟着,一系列的政策确实比以前要好很多,我也觉得如今是较历史上学习中医最合适的时候。云盘里面成T的中医资料,只要有心,各种古籍,名家解读处处皆是。早期还通过咸鱼很便宜的买到中医类的电子培训资料,各种信息只在于我们如何取舍,选择相信哪一种解释。
姑且不论科学和中医解释世界本身的不同,就中医内对伤寒的解读就有不同层面。中药不少古书上有循经,入某经之说,而即便是古籍,也记载各不同,我个人觉得属于医者自己“感觉、内视”的结果不同,或者因为内里感知差距,孰是孰非,尚且不可定论。
这层认知的个体差异性,让我产生沟通上巨大的鸿沟。所幸的是还有中医的同好能互相理解。
每每想把从中医中学习掌握的这一套智慧带给家人,以此来拥有一种不得病的智慧。也不是多难,无非是不主动接受,风、寒、暑、湿、燥、火(多是冷饮,空调)其实空调一定程度可以缓解暑气,确实是我有偏见。因为家人的体质情况比较不会错,也内心存在一个通过阴阳寒热来辨明他们是否适合吃哪一类食物。不过人之贪欲,贪图舒适,热时贪凉,满足口腹之欲的饮料和零食,欺骗我们的味蕾。父母不规避,伤小孩脾肾阳气,随时可见。即使通过在家所开据中药见效和反复苦口婆心劝说的情况下,也得不到自己理想之中可见之结果,夏季还是雪糕冷饮如常。
确实从中医角度来说这句话我说过很多次了,可惜如今之中医界,中医的角度也并不相同,我这边嘱其不吃水果,中医院老中医来一句,多吃水果。
学习中医这几年,以前是看不起学院派,现在是特别恨学院派。以前是觉得学院派和西医一样有了合法的外衣,可以再即使或许还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不同步不痒的治疗方案和开方思路。现在是恨他们丢弃中医的底层逻辑,辨证混乱,开方无准绳,经验主义为先,研究起来要科学,要往科学上靠。不过接触学院派来看,也许是时代的结果,也确实取得一点成果罢,只是把老祖宗那一套弄的面目全非。还能拿出医案和数据来(多数还是得功于伤寒论)。
就感觉,中医人做的事情很多都是违背现在人欲望的事情。中医的医理告知我们的是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过食五味而伤五脏,过劳伤筋。不可见之情绪等等。
然而小孩子的认知和家长的博弈妥协,商家广告引诱,如今的小孩,可以预见的是,且不说如今的疾病比以前多,三十年之后的成年人,疾病只会比如今更多。医者不能带来正确的健康理念,即便我内心知道,却更愿意熬夜刷剧,写文。难怪乎,如今名中医走的也早。
健康课程从不同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结果,比如锻炼,如果按中医养生长寿的角度,无一不应是微汗、慎用蛋白粉盲目补充蛋白(经肾)等等,观念应该也不重要,生命长河百来年,为了减肥,身材好,做一些锻炼,控制摄取,哪怕是明知道某些药有害,也有人心甘情愿的用。鸦片和大烟好么?鸦片和大烟还不是经久不衰?
由于糖引发的问题已经波及甚深,表弟家小孩上次去抓药用的木糖醇代替蜂蜜。如今看来,到处都只是一门生意。药材变成打细成粉(在鹿邑时候就有药商给老师推荐,当时粗略算了一下,如按指导方法开方比抓传统药方贵了不止一倍,姨妈上次抓药我方知道我们这也有了)
打着治未病的旗,做的不是治未病的事情!
真正的未病,如人们都有传统智慧的认知,哪里需要吃药?正确的锻炼方式,导引之法,比这些三伏灸,理疗,拔罐不知道要好多少?世人不知,劝人不听,作为一个活例子,都只能说古人说的对(上士闻之,勤而行之。中士问之,若存若亡,下士闻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中医带入来的一套底层逻辑,如一串珍珠,隐隐之中觉得,古人这一套模型化的认知可能有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哪位先辈衍生升华了)互相之间让我感觉都有联系,从气机入手,寒热的理解,到通晓天地的五运六气之模型。中医的五运六气能衔接上八字,讲四季或者一日寒热变化又能通到八卦。整个传统文化就是一根线,奈何吃透困难,串起来困难。
中医和八字测算都有一个特点,(如今这类学习资料不像古时,很好找,也很好学,有兴趣和耐心完全可以找到所需的所有资料)就是太过于灵活!中医的派别为何那么多?
如果说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理解认知层面上盲人摸象。那么自古出名的中医的不同派别名家有时候就是在同一个层面里面摸象。所以能有重用熟地的张景岳,重用附子的李可,重用石膏的张锡纯等等。
人对健康的重视其实都是在健康出问题之后,身体报警之后。所谓的调理养生,诸法寻求于外,不如先反省反观,找寻自己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的问题。现在的人,认知渠道过甚,中医的观点是一个边缘观点,一说起来好像家里从来没学过的人都能有自己的观点和认知,但是从我来看,即便他们认知不对,也难以把对的知识告知于他。中医有如今之现状,是综合因素。有时候真的很想有个师傅如张道长一般,也就出家算了,然而无事之间细细梳理道教史和佛教史,什么六道轮回,什么神仙鬼怪,还是觉得是糟粕的很。无奈,“道”不一定都是好的,只是有如是的规律。好坏全是人定。
医生,活人之术,中医能看到病的生起,来自每日的饮食起居,七情六欲。(外伤刀枪斧钺不计,虽然元时的金疮、正骨已经很厉害),西医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当初对中医有兴趣,好奇,也只是我选择相信这套认知体系。外人不信,也没法,即便遣方开药,针灸调理依此为本,碎裂化的中医认知自古有之,不唯今日才出现,不过是生活水平变了,以前的“富贵病”如今由于饮食摄入的改变使得更为常见而已。
不过总体来说,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好了。药方也被经验化的有效,只是我悲观的感觉人们需要的不是中医或者医道,体制管制的毒性药物,因为不会用或者作为风险医生自动规避,能治疗的重大病或者范围较以前少而已。如果我还是去以中医为出入,可能安心当个小医,大不会再贸然尝试十八反等毒性药物吧,虽然业已有的经验来看,辨证得当没事。只是病人之身需,认知不需,那我就当他们确实不需要。我需要吗?我也不需要,中医是一个桥梁,链接古人思维方式的一把钥匙。然而这个钥匙好像也残破了,复原起来只是看到一个个长年累月吃药的人。
中医带来的认知对于疾病,从扁鹊的故事来看,是有层次的(病在肌肤、病在腠理、病在骨髓),华佗的故事也有一段自谦,说他大哥可以治疗未病之病(断因),二哥是治疗病之初,华佗本人是治疗病最严重的时候。以前把这两个故事当故事,后来不知不觉就感觉不是故事,身心一体,病的变迁,身心的变迁,特别是如今的慢性病延年不好的,看着看着感觉都是这个人的业,如此思,如此行,得此病。
前天,表弟和舅妈家小孩相隔一日感冒发烧。两个都染了风寒,舌苔略不同,以白厚为底。开方不同,均一剂药而烧退。两个小孩的疾病的外部诱因易见,其实平素冷饮牛奶,我虽苦口婆心,但小孩子不禁嘴。脾胃本身湿寒了,同样天气,有人病,有人不病。只是小家伙说为啥生病不吃西药,又让我哑然。没感冒之前,小家伙之前吹了几天空调,来我家时候双眼无神,当时就说过她。这次感冒也算一个小插曲,不过解释不吃西药的那一套理论,成年人吃过亏上过当都劝不过来,何况小孩乎?
文化层面的认知不改有如何呢?无非是她成年后,脾胃虚弱。伤后天本而已。
其实这些都没甚大关系。我关注的这么多点,陷入另一面的偏。还是只做本职的好,不过游散闲人,正事无所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