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状和织网状的问答过程2020-04-11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三种问答过程:

第一种是网球状的问答过程,就是老师问,学生答,就像打网球一样,问题就像网球一样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来来回回地传递。
学生的回答更多是像是在猜测老师的答案。如果学生A猜对了,那么问题就结束。如果学生A答错了,那么老师就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直到有学生猜到答案,或者由老师把答案说出来。
因此,这种问答过程是以教为中心的,前提是教学内容是固定的。学生只是接受知识。老师的问题知识传授的方式而已。

第二种则是老师启发,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适当介入、纠正或深入。这种问答过程优于第一种。学生之间有交流,有思想的碰撞。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他只是起了启发学学生思考的作用。而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还起了引导、纠正、推动的作用。最后,学生得到的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答案,而不是老师预设的答案。

第三种问答模式是最理想的。在这种问答模式中,没有老师这种角色。参与者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在交流与研讨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知识,生成知识。
反思我的课堂问答形式。网球状的问答模式存在不少。第二种也有,第三种的话主要是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存在。
但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网球状的问答模式的弊端。

以上是网球状问答模式和织网状问答模式的比较,两种模式的最大区别是有没有激发学生的疑问。网球状的问答模式中,学生是没有疑问的,而织网状的问答模式中,学生被老师激发出疑问来,而且是不断地产生疑问。这些疑问促使学生持续思考。
教育学家克莱曼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教育就像一块发痒的疥疮,而不是一道抓痕。”我的理解是,如果知识是被灌输景学生的头脑中,那么只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一道浅浅的抓痕,而且很快就会愈合,消失不见了。但如果只是是一快发痒的疥疮,学生就会自己不断地去挠,甚至挠得出血都不停止。这种疮疤就不容易愈合,那种又痒又痛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想要避免网球状的问答模式,抓住一个关键即可,那就是看能不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老师们设计问题,要注意用问题激发疑问,让抛出去的问题在学生之间互相传递一下。最后,回来老师手上的也许就不是原来那个网球了。
【A2】
1.有空阅读英国罗伯特·费舍尔的《创造性对话:课堂里的思维交流》这本书。
2.继续学习如何设计激发学生思考的题目,并且模仿图2和图3的问答方式,让问题在学生那里来回飞几回,必要的时候介入点评,形成知网状的问答结构。让学生在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中生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