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是什么简书电影

《冈仁波齐》,你的真诚不该被指责

2017-06-21  本文已影响200人  电影老村长

关于藏族人朝圣的电影《冈仁波齐》今天上映,我已经看了。

先说结论,我觉得很好看。

但网上有很多人,并不同意它好,理由总结起来有两点:

“消费藏民信仰,纯粹满足观众的猎奇心。”

关于消费信仰,我无从反驳,因为这部电影我是花钱看的,所以,我确实消费了藏民的信仰。

而满足猎奇心,我不反驳,因为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全方位地满足了我的猎奇心。

它的故事就很猎奇。

十一个藏民用一年时间,从芒康出发,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他们之中,有终生未走出大山,寄望于来世的老人。

有即将临盆的孕妇。

有杀生太多怕遭报应的屠夫。

有尚且懵懂的九岁小女孩。

有渴望大千世界的十八岁少年。

这支奇怪的队伍,让我想起一句对《西游记》的调侃,“这是一个和尚、一只猴子、一头猪和一条鱼取经的故事”。

他们有着怎样的过往?会遭遇什么考验?

说实话,光这个设定,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其次,藏民们的生活也很猎奇。

影片一开始,我看见了他们用手抓饭的样子,原来,他们的手那么轻巧灵活,像在抹盒子里的雪花膏。

屠夫宰牛的时候,旁边栓了只藏獒,像汉族农村的小黄狗嗷嗷直叫。

可在我们的世界,藏獒是全世界最残暴的犬类,它被关进铁笼,或当街咬死老人,或被投机的主人以2000万卖掉。

怎么到了这,就成了一个“呆萌的看家狗”?

磕长头用的手板,也没有我想象中的神秘,电影里,他们随便找了块木头,用斧头砍了几下就做好了。

而这些细节,都是我在生活中没见过的,《冈仁波齐》让我见到了,我很喜欢。

藏族人对待陌生人的热情,也让我惊奇。

记得多年前,我在四川阿坝县跑工地,那里是藏羌族自治区。下午没事,我独自跑到附近的寺庙玩耍,这时迎面走来两个喇嘛,居然主动朝我微笑、打招呼。

这让我手足无措,因为我原本打算目不斜视地走过去,就像在城市里那样。

《冈仁波齐》有两段关于陌生人的戏,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段是,一行人决定在雪中点火取暖,一个小伙子跑到路边一户人家,说“大姐,要点柴火。”

大姐说“跟我来”,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把柴火给了他。

第二段是,大伙磕头磕累了,在路边架起炉子喝茶,这时一个陌生的朝圣者磕着头来了。

我想所有观众都坚信,他们一定会请他喝杯茶、聊聊天,而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

他们聊了从哪来,到哪去,聊完后,又重新上路。

这种对陌生人的热情,对人性的信任,我很好奇,也更向往。

这些风土人情,都是电影中的猎奇点,而电影外的故事,更让人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冲动。

先是导演张杨,过去的他,凭着《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落叶归根》等都市题材电影,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

可最近几年,他被网友调侃进入了“修仙”境界。

自2012年的《飞越老人院》后,他没有拍过电影长片,而是不断在西藏、云南拍短片,如《生活在别处》《春天来了》《大山里的声音》等等。

如今,他连续推出两部关于西藏的电影,《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

他的形象,也从当年干净利落的小哥,变成了如今的“西藏鲁滨逊”。

他解释道,他对西藏的迷恋,源于24岁的一次旅行,他花了3个月时间,一个人背着大包,从甘肃到青海,从青海到西藏。

他吃最便宜的食物,靠搭车前进。

他搭过运盐的车、运石油的车,还搭过运棉花的车。

回忆那段经历,他说:

“孤独和自由,是一个人旅行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成长了许多,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很多年来,西藏就像潮汐一样在我心里,来了去,去了又来,我觉得自己好像属于那片土地。”

这段经历,让他对西藏生出了深厚感情。

这只是嘴上说的原因,更深的原因,我大胆猜测,可能与他的朋友贾宏声2010年自杀有关。

演员贾宏声曾在北京的颓废地生活,他吸毒、不去工作、迷恋先锋艺术、厌恶世界的虚伪,要跟它死磕到底。

而2001年张杨导演的电影《昨天》,就记录了这段往事。

张杨的转变是否受其影响,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他也开始用“死磕”的方式拍电影。

张杨坦言,《冈仁波齐》没有剧本,而是用一年时间,跟着一组真实的朝圣队伍拍摄,跟他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并在朝圣过程中挖掘故事。

甚至,我从纪录片《少数派》中得知,片中孕妇产子的情节,是真实发生的。

“一位宝宝在路程中诞生,取名叫丹增,带着宝宝朝圣很辛苦,所以他们计划在拉萨长时间停留。”

这种拍法,大胆又沉得住气。

《冈仁波齐》并不是纪录片,只是像纪录片一样克制。

因此,它遭到了很多网友的批评,他们评价《冈仁波齐》不真实、玷污了朝圣者的信仰。

不光是网上,在拉萨的拍摄现场,片中朝圣者因为配合拍摄,被其他朝圣者吐口水,一度放弃拍摄。

直到一位喇嘛开导,他们才同意继续拍摄,喇嘛说:

如果你们觉得做的事是正确的,那又何必害怕别人朝你吐口水呢(来自中文版纪录片配音)?

所以,玷污信仰这种说法,并不存在。

实际上,绝对的真实,也不存在。

在很多藏族朝圣的纪录片中,朝圣者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然而他们的说法,就代表他们的真实想法吗?

《冈仁波齐》中有几个情节,虽是编排,我却觉得异常真实。

一是朝圣者居然经常犯懒。

片中有一幕,屠夫正磕着头,突然就睡在了路上,不愿再动弹,直到小女孩说“加油”,他才爬起来。

到了晚上,老人会批评大家走的步子太多,头磕得不够深。

而大家,心领神会。

这种虔诚信仰和懒惰人性的冲突,在我看来,比侃侃而谈更真实。

还有个情节,朝圣者到了拉萨后。年轻小伙和理发店的漂亮小妹聊上了,走的那天,小伙依依不舍,答应会回来找她。

那一刻我才知道,这些看似“脏兮兮”的朝圣者,原来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

他们也会追求漂亮女孩,也会换上时髦的运动装、运动鞋,充满了青春活力。

在《冈仁波齐》的西安站路演上,著名编剧芦苇这样评价它:

以前的很多西藏题材电影,局限于猎奇,把西藏素材作为猎奇成分加以展现,可《冈仁波齐》是实实在在用藏族人视角拍的。

我想补充一句,正因为如此,它更显得猎奇了。

因为《冈仁波齐》让我意识到,原来这些艰苦的朝圣、虔诚的信仰,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他们来说,只是出了一次远门。

在过去那些纪录片的“熏陶”下,我们把朝圣想象成极为艰苦、纯洁和超脱的事。

但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的日常。

再看看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在朝圣的路上。

我们每天挤着早高峰地铁,干满八小时后,还会加班到十点、十一点。

那些公号写手们,给自己树立目标,一年内达到多少万粉丝,又何尝不是在磕长头。

只是我们的信仰,与他们不同,我们信仰金钱、权力、爱情、理想。

而《冈仁波齐》对我最大的价值,就像张扬导演在电影花絮中说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若干年后,人们仍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有一个民族还这样生活过。神山圣湖不是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平凡的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冈仁波齐》是一部真诚的电影,它不该被指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