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下

2018-04-07  本文已影响86人  我很保守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下

《饥饿的盛世》,作者张宏杰。

文字狱

在欣赏自己盛世治绩的同时,皇帝也分明预感到,大清王朝危机四伏。造成大清王朝不安定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压力。乾隆朝文字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打击重心在社会底层。中国历代文字狱,都以士大夫阶层为打击对象。而乾隆年间触犯文网者,则多数是下层知识分子及稍解文义的平民。乾隆对历朝农民起义的规律深有研究。通过总结中国历史,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底层最危险的人物是“失意文人”。他多次提醒地方官,要注意地方上的“失意文人”作乱。乾隆朝另外许多文字狱,其实是与打击民间宗教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封建专制统治者的自私和阴狠。乾隆心里十分清楚,不论工作多么细致,仅靠官员们的搜查,是不可能禁绝所有不法文字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制造空前的恐怖,使臣民们自己主动悄悄地销毁家中的不法文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乾隆帝蓄意制造冤案、酷案,把一些语义含混的文字打成大案,借无辜者的脑袋来恐吓天下之人,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儒学既有强调等级秩序的一面,也有高标社会正义的一面。社会正义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乾隆之后的中国,一蹶不振,人心沦丧,在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面前都缺乏抵抗力,不能不说与乾隆打断了官员和士人的脊骨表里相关。

鸦片战争的种子

马戛尔尼的出使使欧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用武力,就无法打开中国的大门。因为礼貌和沟通对中国人来说不起任何作用。既然把中国人定义为半野蛮人,那就意味着中国需要用西方的炮火之光加以照亮。虽然并不主张马上武力攻打中国,但马戛尔尼也认为中国政府是应该被推翻的。

烈日余晖

当太上皇这几年,乾隆的全部残存精力都用在了镇压起义上。掌握权力六十年来,乾隆还是头一次这样一筹莫展。

野史记载,一日早朝已罢,嘉庆帝和和珅入见。“珅至,则上皇(指乾隆太上皇)南面坐,仁宗(指嘉庆帝)西向坐一小杌(每日召见臣工皆如此)。珅跪良久,上皇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上(嘉庆帝)极力谛听,终不能解一字。久之,忽启目曰:‘其人何姓名?’珅应声对曰:‘高天德、苟文明(皆白莲教首领姓名)。’上皇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之出,不更问讯一语,上大骇愕。他日,密召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作何语?汝所对六字,又作何解?’珅对曰:‘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也。’”(《春冰室野乘》)

戴逸先生点评说:“一个叱咤风云的英明君主,晚年对农民起义无可奈何,独自念咒,意欲制敌于死地,这种行为典型地反映出一个意志昏瞀的孤独老翁的心理状态,别人几乎不能理解。”事实上,镇压这次起义最后耗费了清王朝白银二万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五年的财政收入;使清军损失一、二品的高级将领二十多人,副将、参将以下的军官四百多人。可以说,正是这次起义,彻底撕掉了“盛世”的最后一层面纱,宣告了乾隆盛世的结束。大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元气丧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荣光。正是在战争中,太上皇的生命一天天走向终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