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2 许倬云笔下的美丽与深沉
最近都在看许倬云先生的书,感动。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许先生的文章大多从国际化的视角来观察和阐述。而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战乱的中国人,他始终对故国、故土抱有深深的眷恋、这些都清晰地展现在他的文字中。无论是刚刚看完的《万古河山》,还是正在读的《现代文明的成坏》,在许先生笔下,中国这片土地,饱含来自古代文学、古代艺术的诗情画意。他用令人动情的排比句,将中华古代文化中最优美、最壮阔的画面一一呈现出来。或许有人会问,这些华美的文字表述的,是历史的真实吗?还是被美化被虚构的“心灵图画”?许先生描绘的是最美的中国,而这最美的视角并不妨碍它的真实,这种美好正是华夏儿女们应该去精心营建和持续维护的。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认识也是要不断发展的。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将复杂的人类历史、人类社会按照一个可以理解的方式重新构建。许先生撷取了中华文化中最灿烂,最精致的部分来构建中华文明这座大厦。这种取舍之间,既展现了过人的才情与眼光,也代表了他所追求的唯美而唯真的境界。优美的文字本身就是对文化最好的礼赞。
历史学家的心态往往又是复杂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谓温故知新,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本质,也是为了服务当下。许先生的文字夹叙夹议,读来明白又流畅。这种看似洒脱的文字背后,是深厚的学养与文字功夫,更是对中华文明,对乡土的深切热爱。比如谈及政治运动对文化价值的改变、民族主义对经济的推动与破坏等内容,他都是亮明观点并点到即止,并不展开。这些不好听的话,他本可以不说,但他愿意以历史学家的视角,来推论出其中必然的利害,这是一种睿智、也是一种善良。
许倬云出生于1930年,今年也91岁了,他经历过太多的人,太多的事。老人的智慧,是家族的珍宝,而一个伟大的学者,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荣耀。他写的这一系列书,是一个老人对中华文化的默默加持,如同一个航标,一张地图,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护佑华夏文明这艘大船不会迷失在汪洋之中。
愿一切如他所愿,愿他的智慧之光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