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说的是如何避免崩溃的发生
后浪五月份出的书,迫不及待的买回来,第一时间读完,并义务负责向周围的朋友们进行推广。
如果按照写读后感的套路来讲,总结起来就是简单而有份量的一句话:这本书不错,非常非常值得推荐。
连用两个“非常”作为修饰语,可见对内心的刺激,甚至能够想象的到刮起的波澜,风高浪大的。
书的内容,主要探讨的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原本松散相连的事情,逐步变得紧密(亲密无间不一定是好词语,据说有点距离看上去更美,毕竟脸上的麻子和身上的疤痕看不清楚,朦胧中自有意境),相互之间耦合作用貌似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影响成为了必然,平凡的人和普通的事均成为了“蝴蝶”,无意之间扇扇翅膀,可能改变世界,不仅仅在科幻,而且在现实世界真真的成为了脚踏实地的存在。
螺钉的松动,防堤高度的不足,操作过程中不经意的疏忽,设备发出的错误示警,所有的一切,都在丝丝扣扣进行着传导,任何一个环节的超负荷运行(且必然会有这么一个环节),都操心最后的一根稻草,责任追究起来属于事后诸葛亮,事前分析和演练如何准确的模拟?
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来推导,更重要的是在颠覆日常认知的情况下,给出了祝多的工具和措施方法,通过有效的训练,能够很大程度提升状态达到崩溃的限度,熵值的不断价码,便是对安全裕度的贡献。
其实,私以为,朋友建议采用“浩说”。
浩说:书中最重要的不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有的事情和控制体系,归纳到最核心的地方,便是人的问题,人的认知问题,人对自我提升的要求和迫切程度。换句话说,找准关键岗位和对应的核心员工。
浩说:在日常运营中,如果具备随时跳出去的能力(这一点很难,历史上多少人的梦想都是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在做出决策的时候,特别是重大的决策前,尝试着跳出去看看。这点做不到的话,试试去在组织内部建立多元化(人员构成和知识储备等诸多考虑因素)的企业氛围,在组织外部寻觅几位圈外人,最大限度的避免决策导致的自嗨结局。
读书的乐趣,便是学有所得,思有所想。
如果有人请吃饭,在吃什么方面征询你的意见的时候,你如何回答?
A:“中午一起吃饭吧”
B:“可以,正求之不得呢”
A:“火锅还是炒菜?”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