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狸猫换太子聊起,一代仁君赵祯是如何让全国百姓主动停市哀悼
从狸猫换太子聊起,一代仁君赵祯是如何让全国百姓主动停市哀悼
文/姚志芸
(当您打开这篇文章时,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网络里,姚志芸坚持正能量的写作,或许微不足道,但您的关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编的全部动力。)
赵祯是谁?不知道。
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家户喻晓。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由于曾被改编为评剧、京剧、豫剧、黄梅戏、淮剧、湘剧、吕剧、潮剧等多个剧种搬上舞台表演,加上故事曲折离奇,而且还有包青天包拯的刚正直胆,所以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而这个太子就是赵祯,仁宗赵祯的善于纳谏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包青天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他,因为皇帝的清明,有了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让一代仁君的一生徐徐展开。
赵祯的父亲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赵祯出生之前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可见赵祯的出生有多么的重要,对于他的争夺更是突出。不管什么原因,赵祯成了皇后刘娥的儿子。
后真宗驾崩,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
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
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
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
赵祯亲生母亲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
但一代仁君赵祯的培养离不开她的功劳,一个后妈能做成这样也是屈指可数。
从谏如流,人才辈出
都说历史上李世民贤明,不止一次的大赞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从而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赵祯从23岁亲政开始,就从谏如流。自己的皇后自己都能让大臣们商议后决定,曹皇后就是这么选出来的,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并不是自己当不了婚姻大事的主,而是他更明白一个有德有贤的皇后是多么的重要。
年纪轻轻就有抱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现在的年轻人23岁时不要说学了多少知识,普遍冒冒失失,讲究个性。
赵祯这个皇帝做得委屈,处处受大臣们的气,
很多私心的事情因为大臣的直谏不得不放弃。
赵祯曾想封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这是一个虚职,也不是什么实权,结果遭到谏官的猛烈抨击,不得已而作罢。张尧佐是宠妃张贵妃的伯父,有一天,赵祯要上朝,张贵妃送到门口,细声叮嘱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意思是,皇帝不要忘记了自己伯父的事。
赵祯下定决心要封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到了大殿,刚准备下诏任命张尧佐,知谏院包拯站了出来进言,大谈为什么不能任命张尧佐的理由,滔滔不绝。包拯在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他说到激动处,唾沫也溅到仁宗脸上,这样的情况下,仁宗不得不收回成命。
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什么意思?就是你只知道替伯父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最后此事只能作罢。
历史上的名人很多,宋朝赵祯的时代人才更是扎堆。
大文豪欧阳修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前期的政治主张比较超前,很早就认识到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
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虽然因为政见不同被贬,但加深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不重武重文重礼导致后期宋朝屡遭异族的入侵。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在宋代,赞美、歌颂仁宗的人有很多。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胡安国、刘光祖、周必大、杨万里、王璧、陈俊卿、刘克庄、赵汝腾、叶适、王十朋、文天祥等等。
一个皇帝让众多名人夸赞是很难得的,根据史料记载,梳头的太监梳头时问,官家收到的是什么折子?赵祯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梳头的太监替皇帝不平,说大臣家都有歌舞伎,要是升官了还要增加人数,官家侍从并不多,他们还建议削减,岂不太过分了,要是削减,请以他为削减的第一人,随后30多人被遣散出宫。曹皇后问他,梳头太监是官家身边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仁宗说:“他劝我拒绝谏官的忠言,我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一个皇帝从吃穿用度到生活细节,处处克制节俭,对文人的宽容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
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忘却赵祯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以至于很多人想起宋朝时,除了赵匡胤就不知道任何皇帝。
赵祯驾崩后,死讯传到了洛阳,百姓们主动停市哀悼,很多家庭都摆香烛纪念,哀悼的人太多,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说四川的山区百姓,也披麻戴孝哀悼皇帝的驾崩。举国哀悼在信息闭塞的宋朝是很少的,要是没有实打实的惠民政策,皇帝死新皇帝即位,百姓的日子还就那样继续着。
讣告送到辽国时,大汉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意思就是,赵祯统治的四十二年从不兴兵,百姓都安居乐业,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或许这有点杜撰的嫌疑,但赵祯的的确确是一个好皇帝,好官家。
【原创作品】敬请点击头像关注,作品持续更新,非常喜欢您的认可欢迎朋友的点赞留言。用古色生香的诗韵点缀平淡的生活,拿抑扬顿挫的文字,给生命注入激情!
原创作品,各平台同步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网络配图,图片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