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而学习?

2019-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和妈妈一起长大

看到渡渡鸟推荐的BBC纪录片《学校交换 阶级差异》,上下两集一口气看完。一句话来总结的话,我被记录者们真诚的思考和努力打动了,他们也激发了我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而上学?

纪录片内容很简单,英国一所有几百年历史的知名私立学校和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分别有三名学生跟随校长到对方的学校里插班体验一周,通过记录他们这一周的学习和生活,探讨英国公立和私立教育的关系。

上集是私立学校的三位学生来到公立学校。他们最大的感受是公立学校三点放学,而且学生没有课外班,作业也不需要强制完成,所以很多学生并不写作业,回家就开始玩游戏到深夜。这种“自由”是私立寄宿学校里不会有的。但同时,他们也清醒的意识到,公立学校班容量大,班级内同学水平参差不齐,课堂秩序也有待提高,他们甚至坦言,如果在这样的环境继续呆下去,他们可能也会学不进去了。

和公立学校的学生比起来,私立学校的学生们显得成熟稳重很多,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也有目标和规划。正式这种信心和规划,让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要学什么?相比之下,公立学校的学生就迷茫很多,老师专门给大家上了一节课“投资自己”,从如何从不吃垃圾食物开始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开始,但很遗憾的是,看到孩子们迷茫的眼神,老师也有些无奈。这是来自社会阶层的复杂差别,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补位作用也很有限。

片中这所公立学校中,外来移民占了近一半,其中多数来自英语非母语国家,在和私立学校同龄学生一起进行的入学测验里可以看到,私立学校学生的英文能力是超过英国十八岁平均分的,而公立学校的移民新生们,平均水平只相当于英国七岁儿童,这对老师的教学无疑会造成很大的困难。看到这里,我是很敬佩公立学校的老师们,面对这样的生源,他们所提供的教学质量却是毫不逊色的。学校还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时时来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会顺势教给他们如何和自己,如何和他人,如何和社会相处的规则。想想看,这些不就应该是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吗?一半学生来自移民家庭,甚至很多是难民家庭,家庭条件可想而知。就像片中的叙利亚女孩一样,父母竭尽全力带她来到了英国,一家人可以安全团聚,父母有工作可以赚钱给她所能给予的最好的教育条件,她已经很感激很满足了。而父母在背井离乡后,生存条件一定是很艰难的,虽然片中隐去了这部分,但从私立学校女孩凯蒂到她家做客看到的景象可以判断出来。

在英国,蓝领工人家庭的孩子是学业成绩最差的,这是公认的事实。而这种来自阶层的刻板印象可能从小就影响着蓝领子女居多的公立学校。孩子们早早就预知自己最好的未来不过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然后才可以有机会找到好点的工作,可以养家。他们对现实和未来的限定性认知,让他们小小年级就看起来迷茫和暮气沉沉,自信不足。而自信和对自己发自内心的认可,正是私立学校孩子们最突出的优势。就像那位公立学校的校长所言,他们在这个年纪就走出了“牛津步”,那种气定神闲,自信满满的步伐。

反观我们的教育,目前也是公立私立并立,随着私立逐渐增多,上述片中的矛盾探讨可能也会大面积出现。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给孩子选择学校?以及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孩子?

选择学校意味着教育理念的选择。在英国,私立学校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公立学校算是扫盲性的义务教育吧。毕竟私立学校是优选了全国7%的优质生源,而剩下的93%全部会进入免费的公立学校。对比之下,我们的公立私立,和英国完全不同。私立是“鸡娃“重镇,抢跑刷题超纲提前学大概都有了吧。根本上来说私立学校是营利性机构,和公司一样,是要赚钱的,学生有更好的升学成绩,学校的收入才有持续攀升的保障。老师也是公司员工一样的绩效考核制,按照年级分等级,一二年级的老师教学数据达标才能升级教三四年级,升级意味着更多的收入和奖金。可想而知,完成绩效考核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抢跑和刷题了。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个缓慢的积累过程,孩子在一二年级打下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基础,真正的收获季节在三四年级,甚至是四五年级,而那时是哪位老师带班就不得而知了。追逐利益的考核,带来短视性教育几乎是必然。家长如果没有对教育的长远规划和自己的教育理念,那会被这些闪亮的分数蒙蔽很久而不知。而公立学校在多年素质教育改革下,不断扩展体育艺术类课程和兴趣班的占比,以我家孩子的小学为例,每天3点放学后,学校有多种校内兴趣班可以报名,类似大学的选修课,覆盖了多数音体美科学类兴趣班,孩子们大多都会报几个,每天放学后换好行头就直奔兴趣班教室操场。学校里的兴趣班学的可能不深不精,但他们投入其中兴趣盎然,和同班或同年级同学一起上课,也增加了社交机会,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学校也渐渐淡化了分数排名,更强调各种活动和分学科的竞赛每个同学都参与来展示自己不同的一面。

就公立还是私立的问题,也和几个不同背景的朋友做过探讨。我发现影响家长做判断的主要是两点:一是信息是否充足和准确,比如多数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并不清楚私立和公立学校里的真实教学情况,更多是停留在概念性的刻板印象,和“贵的就一定好”的理念里,二是家长是否有自己清晰的教育理念,这点是最重要的,但很遗憾,我发现多数是没有的。当自己不清楚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那所谓的“专家”,甚至只是一个培训班的老师说一句,你都会焦虑的不得了,开始拼命做加法,抱持着有总比没有好的心态安慰自己。如果内心充满恐惧和焦虑,兴趣班加再多又能吸收多少呢?吸收不了,岂不是更焦虑?我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IT金领,中小学老师,教授,企业高管,当然还有中产家庭里的全职妈妈们,焦虑会传染,高知群体里,焦虑几乎是自己给自己打针注射一样,主动传染。

还是回到最初,我们为什么而学习?为了发现和成为最好的独一无二那个自己而学习。今天看到的一句话,共勉,Be different,not just be better(成为不一样的人,而不是成为更优秀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