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孩子在想什么,你真的知道吗?

2023-01-23  本文已影响0人  紫陌欣妍

说句真心话,专业书籍向来是比较枯燥的,很难看进去,尤其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看得就更加辛苦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你真的用心去看的时候,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非常适合家有青少年、儿童的家长看,也适合中小学老师看,在孩子所有让你头疼的行为背后,其实都藏着他的小心思。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一味地批评教育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你要深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我既是一个五岁女孩的妈妈,也是一个小学老师,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很多感同身受的地方,尤其是书中的案例,都能在我的孩子或者学生身上看到相似的影子。

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是,孩子的很多行为其实是出于他们的自卑情节,“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激励儿童通过改善自身处境”,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成功了,他们便成为了大人眼中优秀的孩子,而有的孩子失败了,他们便开始往不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捣蛋惹事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两个孩子,大孩子很优秀,小孩子会竭尽全力去追赶,但如果没有追上,他就会通过挑衅大孩子等方式让大人关注他;而如果小孩子优秀,大孩子一直被说比不上小孩子,大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倒退,比如突然尿床之类的。

而在一个班级中就更加明显了,当一些学生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提高成绩、不能让老师的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就开始摆烂了,通过不好好完成作业,上课故意影响课堂秩序等方式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那些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行为,在看到书中类似的案例时,我会忍不住在心里说一句:“原来是这样啊!”可惜自己知道得太晚,没办法在当时做出相应的举措。

就像最后案例中提到的那些孩子,我班上曾经有一个集那些坏毛病于一身的孩子,他上课不认真听讲,常常故意怪叫或突然大笑,大冬天的有时却穿一双夏天的凉鞋来上课,他爱欺负班上的女生,还经常性撒谎,据家长反应有在家偷钱的行为。

我也曾努力尝试了解他,关心他,当时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都太浮于表面了。

当我和那个孩子好好沟通,他也会发生一些改变,但由于一个班有六十多个孩子,学校的非教学性任务又多,我没办法把所有的时间和关注力都放在他身上。于是他开始变得反反复复,一开始和他聊一次大概可以好两三天,后来就只能好一天、甚至只能好一节课了。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也不过是在做无用功罢了。

而我自己的孩子出现的一些情况,也是可以从书中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的。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们真的要多看一下这类书籍,所有问题都是可以在书籍中找到答案的,但我们不能等出现问题了再去找书,而是要提前准备好。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而如果在儿童时期可以得到较好的引导,或许长大后也能变得简单一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