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日常生活琐记———“嗑点花籽”与“劈呀儿柴”
知青,即使是处在艺术干涸,万马齐喑的年代里,年轻人也断然离不开有文学艺术滋养的生活。
下乡的一段时间里,演绎学唱八个革命现代样板戏,在兵团上下蔚然成风,一时间,工余饭后,田间地头,时时处处都能看到手舞足蹈的学唱之人。
五连自是不甘人后,李头儿(连长李忠山)熟谙御人之术,更是知晓知青们的所思所想,很快,一支由精悍的男女知青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就在连队里组建起来了。
知青中人才济济,吹拉弹唱,行行都有可用之人,在这一干人马中,司职导演的是来自北京女一中老高三的金志莹,志莹大姐家学深厚,艺术修养也在众人之上,她是整个演出队伍的灵魂,从人员挑选,演练指导,场景设计,动作编排,样样都能做到举重若轻,让队员们心悦诚服;宣传队长一职由孙亚起担任,亚起在宣传队中的的角色即是管理者,也是演员队伍中的No.1,他同金大姐把连宣传队搞得风生水起,编排的《沙家浜》全剧多次在团里和师里的文艺汇演中博得头筹。
再说宣传队中的其它成员,也都是个个优秀。
饰演胡司令的张兵,从五连演《沙家浜》的折子戏开启了自己的文艺生涯,从连里到团里一路演到了师里,以表演出胡司令的传奇神韵而扬名全师,以至于司令的雅号竟能相伴余生。
饰演《沙家浜》中刁德一角色的是来自天津的卢占奎,无论是从内在气质和外形身材上,卢兄与剧中的角色都堪称绝配。
更让人称奇的要算是饰演《沙家浜》中指导员一角的杨德全了,德全兄天资稍逊,但为了克服自身不足的弱势,他天天五更即起,到连队外面的岗上吊嗓子、扎马步,经过一番苦练之后,嗓音居然有了跨越式飞跃,即使唱“十八棵青松”时也能高亢得易如反掌。当年德全兄饰演指导员一职,几乎到了神似的程度,乃至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都带出了指导员的范儿,现在我们见面时也总还是要称德全兄为“杨指”,搞得真指导员士褀兄与德全兄的“杨指”身份经常闹混,出了不少笑话。
宣传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终于可以正式出镜了。第二场“智斗”,开场锣鼓点一响,全剧的重要人物纷纷登场亮相。胡司令张兵,刁参谋长卢占奎,阿庆嫂许邦自,他们三人在台上你来我往,一招一式的京剧“范儿”让台下所有人很是震惊。美中不足的还是欠缺在台词上,邦自是地道的上海人,在台上绵软的吴音唱念起来,有时会让台下人有些不知所以,邦自的一句道白:“胡司令,嗑点花籽呀…”让我们再也强忍不住溢满在胸中的笑声。
宣传队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在前面未来得及介绍,他便是饰演《红灯记》中李玉和的王振杰。振杰兄是天津人,人长得帅气威猛,扮起相来更是好看,他在清唱“提篮小卖”时,唱腔的重音总是落在“劈呀儿柴”上,这也成为了当时的笑谈,使我们那时总在背后以“劈呀柴”戏称振杰兄。
样板戏让我们多了许多谈资,也使我们快活了很长时间。
年少不懂一首曲,听懂已是曲中人。当年演绎剧中人的各位兄姐,除了饰演胡司令的张兵已经不在外,其他老友生活都还惬意,饰演刁德一的占奎兄从天津医学院副院长的位置退下后,继续做着律师的工作,依然十分忙碌;饰演阿庆嫂的邦自姐从上海大学退休后,并无太多的社会活动,只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振杰兄继续着自己的文艺爱好,在天津办了一所自己的舞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还不错;亚起兄是北京知青中的佼佼者,也是各项社会工作的积极参与者,他身前身后都是高兴不完的事儿,退休后依然为战友,为农场,为大家的事情热心地忙碌着;与金大姐联系不是太多,但几次见面,金大姐亦如从前一样的光彩照人,想必大姐的晚年生活一定是美满和快乐的。
……
愿我们大家都好,愿我们再次相见时,回望曾在一起的时光,大家都还能开心地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