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苏格拉底【一】
哲人苏格拉底【一】
假如我们以作为历史文物流传下来的半身像为依据,那苏格拉底即便是在哲学家中也算是长得丑的:秃头,大圆脸,深凹下去的直勾勾的眼睛,宽而扁的鼻子-这一切都生动地印证了人们在会饮之后的高谈阔论:这完全是搬运工的模样,哪里像是我们最著名的哲学家!
但若多看几眼我们就会发现,透过石像的粗犷,一丝人性的善良和毫不伪装的朴素展露出来,使这位相貌平平的思想者成为当时雅典众多智慧青年所爱戴的老师。
其实,我们对苏格拉底知之甚少,但比起贵族派的柏拉图和内敛、学究式的亚里士多德,我们与他却又是如此亲密。
两千四百年过去了,我们仿佛还能依稀见到他那不甚雅观的体态:他裹着一件皱巴巴的大长袍,悠然自得地穿过人民大会,丝毫不受四周熙熙攘攘的政治纷争干扰;总喜欢在路上随意拦下一人便开始说教:一群博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他周围,他将他们引入殿堂廊柱后某个阴凉的角落,请他们给自己的言语下定义。
正是这些各式各样的年轻人簇拥着他,帮他创立了欧洲哲学。
他们当中有人富有,譬如柏拉图和亚西比德,津津乐道苏格拉底对雅典式民主的嘲讽:也有像安提西尼一样的社会主义者,崇尚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甚至有一两个像亚里士蒂帕斯那样的无政府主义者,向往一个不分贵贱、没有主奴之分、人人好似苏格拉底般悠游自在的世界。
总而言之,所有令当今社会惶惶不可终日、为青年人提供了无尽辩论材料的问题,同样被古雅典的思想者和公共言论者所思考,他们跟他们的老师一样,认为没有论道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社会思想的各个流派都能在这里得到体现,或者寻到根源。
这位导师的生活细节无人可知。
他从未工作过,也不曾考虑第二天的事情。有学生邀请他吃饭时他就去。他们也喜欢餐桌上有这样一位客人,因为他会详尽地讲述养生之道。
不过,在家里他似乎没这么受欢迎,因为他忽略了家人;在他的妻子桑喜普看来,他是个一无是处、游手好闲的人,给家里带来的坏名声远比面包多得多。
桑喜普像苏格拉底一样善谈,他们之间似乎也有过几段对话,只不过没被柏拉图记录下来。然而她也确实爱着苏格拉底,在他七十岁死去后仍不免戚戚然。
苏格拉底到底为什么如此受学生的爱戴?
或许因为他既是一名哲学家,又是一个极富人情味的人:他在战场上冒着极大的危险救了亚西比德的命,他喝酒时极有绅士范儿,毫无顾忌却又不失分寸。
但毫无疑问,他那谦逊外表下无穷的智慧才是学生最为崇拜的:他从不说自己拥有智慧,而只称自己爱慕智慧、追求智慧;他爱智慧,却又不把智慧当作自己的职业,而是当作自己的挚爱。
据说德尔斐城具有非凡能力的祭师称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希腊人,而苏格拉底本人则将其解释为对其哲学起点即不可知论的认同-——“我所知道的唯一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一个人学会怀疑时,哲学便产生了一——尤其当这些怀疑针对的是我们曾经珍惜的信仰、教条和公理时。
谁知道这些信念是如何令我们深信不疑的呢?谁又能知道它们不是被一些隐藏在思想外衣下的不可告人的欲望引发的呢?唯有当思想者回过头来反思自身时,哲学才有真正的意义。就像苏格拉底所说:认识你自己!
当然,在苏格拉底之前也有过哲学家:有像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那样坚强的人,有像巴门尼德和埃利亚的芝诺那样敏锐的人,有像毕达哥拉斯和恩培多克勒那样善于观察的人,但他们绝大多数是自然哲学家:他们探求外部事物的发展和性质,寻找物质可测的规律和构成。
苏格拉底说,这很好,然而对哲学家而言,还有远比花草树木、碎石繁星更具无限价值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灵。究竟什么是人?他又将变成什么?
因此他四处探访,求索人的心灵,他揭示一切臆想和假设,质疑一切定论和信条。
假如人们对正义津津乐道,他便问他们:什么是正义?这些抽象的词汇在你这里代表着什么,以至于你能用它们如此轻易地解释生与死?荣誉、美德、伦理道德、爱国精神又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所说的你自已是指什么呢?这些伦理学、心理学上的问题正是苏格拉底所热衷探讨的,一些人深受这种要求定义精确,逻辑清晰和论证准确的“苏式方法”的折磨,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他提问太多,回答太少,致使人们的思想比从前更混乱了。
然而,针对我们所知的哲学中最难回答的两个问题--——美德意味着什么?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苏格拉底分别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