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切切读《老子》:去玄去神入现实,求真求善晓大义.原创连载
两千四五百年来,读老子、解《道德经》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能得《老子》真善大义者,鲜也;能用《老子》在现实社会中做到先“功遂”再“身退”者,鲜之又鲜也!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老子》才能掌握其大义,并用之真正做到“功遂身退”呢?!《老子》到底是教我们“争”还是“不争”呢?!《老子》到底是教我们“为”还是“无为”呢?!《老子》到底是教我们用“天之道” 还是“ 人之道”呢?!《老子》对后世社会的文治武功及发展演化到底有多大影响呢?!……
已经被宗教化、神化的老子形象古往今来,太多的人都喜欢谈论《道德经》,动不动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开口闭口就说自己如水一般“善利万物而不争”。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用《道德经》来装点门面,把自己伪装成很有修养很有文化的模样。滑稽可笑!
更有一些人,公开讲授《道德经》,但自己却连诸如文字训诂这样的基本功夫都未曾下过,就靠读了一些讹误众多的流行注释就来装腔作势、沽名钓誉。所以,这类人也只能靠故弄玄虚的伎俩把原本具有很强入世实践意义的《道德经》讲得云里雾里,把自己包装成悟透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得道高人。这些人活生生地把伟大的《道德经》整成了鄙俗的“皇帝的新装”和风骚女郎的比基尼。可恶之极!不可否认,《道德经》中确有部分内容难以用语言精确表述,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连老子本人也只能“强为之容”,主要靠意会。但是,其绝大部分内容是讲得明白、讲得透彻的,关键取决于讲解者是否对《老子》下足了真功夫。
在老子那个时代,女人留下了太多匪夷所思的故事……不知这些女人对老子会否有启发?还有极少数人,他们往往是某些利益的既得者或者某些领域的成功者,他们为了处心积虑捍卫、加强自身的利益,或者为了遮掩自己丑恶的“成功”过程,故意将《老子》歪曲宣讲成柔弱退让、消极无为的卑弱处世学。这些人恨不得民众都很傻很听话、很纯很天真,都能“以德报怨”逆来顺受,好任其永久剥削和驾驭。这些人,大都信奉“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厚黑事功学,不择手段取得了一些利益和成就,然后就出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大肆宣传“我的成功靠《老子》”。大众智商被活生生地欺辱了,却没有办法反驳他们,因为不管你怎么说,他都可以说“你要是读透了,也能像我一样成功了”。
虽然首先是具有永恒光辉的伟大的哲学经典,但《老子》绝对不全是形而上的“道”,更不是虚无缥缈、玄乎神乎的空中楼阁,其中有许多内容是具体指导行动实践以先“遂功”再“退身”的。《老子》也不是字字珠玑的金科玉律,其中也有谬误消极贻害社会的内容。
传说孔子拜访过老子,很尊崇他,但也怼过老子:老子说“以德报怨”,孔子却问“何以报德”?要真正读懂《老子》,必须要去玄去神,求真求善。首先要明白老子其人以及他生活的特定环境,时时紧扣《老子》成文的文化背景和特殊历史时代,因为《老子》首先是作者对标自己所处的时代写出来的。老子是人,不是神,我们不能故作高深把他弄的玄乎其玄、神乎其神。这是掌握《老子》大义的关键,可惜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虽然学界历来对《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其人多有争议,有说是老莱子的,有说是周太史儋的,但是基于大量考据的主流观点还是认为老子叫李耳,是春秋战国之交东周的“守藏室”小官,并且是一位活了大约100岁的长寿者。
老子在当时算是体制内的精英知识分子(和孔子等民间知识分子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他应该是博览群书、通晓古今、洞察世事的;同时,老子生活的是一个大争大夺、缺少权威的时代,各路武力杀伐争夺,各路文人唇枪舌战。那个时代,不争夺就会被吞并、被消灭,能争者还有可能生存并发展壮大。老子应该也见识了当世太多的杀伐争夺、功名利禄和成王败寇。
大争之世,不争则亡,何言不争?这些背景是掌握《道德经》大义的关键。
(一)《道德经》主要是针对已经具有了一定功名及社会地位的人讲的,绝不是针对身无分文、寸功未立的平民老百姓讲的。寸功未立的人,谈什么“功遂身退”?往哪里退呢?谈什么争与不争呢?即使想争,又用什么去争呢?!
(二)《道德经》绝不是教人不争,而是告诫那些已经有功名有地位的人如何保住身家性命、保住功名的。也就是说,《道德经》教的是如何争才能争得更成功、更彻底,以至于达到“功成而弗去”“天下莫能與争”的境界。“不争”“无为”“为之下”“退其身”“外其身”都不是目的,是方略,是过程,真正的目的正好相反。可是这些过程却成为了很多人被愚弄的说辞论据,或者故弄玄虚的幌子,或者软弱无能的遮羞布。
试想想,在那个大乱世,老子会教人不要去争而静待被消灭吗?老子显然不会,因为对于那时期的侯王们来讲,不管是争还是不争,首先都得要保住身家性命。要保住身家性命,唯有争,就算个别诸侯不想争,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对于普通平民来讲,不存在“争”这一说法,因为那时的普通平民,就算想去争,也没有条件,没有能力,没有资格。所以,老子是教侯王权贵们先用“損不足而奉有餘”的“人道”建德立功,再成为“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的有“道”者,用“天道”使自己“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靚勝牡!”西施就是很好的例子……历史上,离老子最近又真正用透《老子》大义的人,是范蠡。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范蠡是读了《老子》后才有“功遂身退”“没身不殆”的大作为的,虽然有些文艺作品经常演绎范蠡读《老子》的桥段。不过,从常理推断,范蠡应该熟悉老子并读过他的著作。因为范蠡与老子一样,都是楚人,大概只比老子晚生30来年,晚死十几二十年。范蠡应当是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历史上的作为完美诠释了并优化发展了《老子》的大义,开创、奠定了后世社会经邦济世的大方略、大格局。但可惜的是,范蠡历来受到史家和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不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和勾践的共苦不同甘,以及他和西施美女的花边料。只有研究了《老子》和范蠡,才能明白道家、法家以及董仲舒所独尊的“儒术”到底是怎么回事,才能明白初汉的“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到是怎么回事。以后有机会,我会讲范蠡,也希望拙著《范蠡评传》早日面世。
范蠡与西施的浪美爱情,历来为人津津乐道(3)从世面上各种《道德经》的文版来看,老子在短时间内仓促写就《道德经》一文的传说当是属实。因为《老子》的内容在文辞上有许多不合文理章法随意而写甚至混乱的情况(虽然后世许多臆妄修改也是重要原因),显然不是一个文化精英在精雕细琢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同时,我们必须用东周时期的文字和语言习惯去解读《道德经》,并要结合当时的楚国方言(《老子》中有很多楚方言和楚文化的体现)。因为老子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跳出当时当世的文字和语言环境去写天书。这一点也要求我们必须在文字训诂上下足功夫,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老子》。对于《老子》中有些现在难以理解、难以确定的词语,我们首先应当从与《老子》同时期或稍晚的作品中去找佐证(这个“稍晚”,时间跨度也是四五百年了),而不是根据后世或现在的语言环境去解释。这是基本常识,也是最难的基本功。
要真正读懂《老子》,还必须选取“善本”,然后潜心精读之!但是,《老子》善本又在哪里呢??我接下来要连载讲解的就是目前相对最善的《老子》文本。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限于本文的篇幅,我用下一节专门讲《老子》的文本问题。
本文在“今日头条”原创首发:真真实实读《老子》:去玄去神入现实,求真求善晓大义.原创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