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孩子最有杀伤力的话
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我在工作中不断听到家长们反应,一个学生最有杀伤力的话就是“我不想上学了!”而且很遗憾,这样说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下,一般父母都特别想知道为什么,但事到临头时一般已问不出答案,然后更急更气更乱。举几个例子,大家先参考着。
小学生A,身材瘦小,成绩中上,忽然不去上学,爸爸火速从外地赶回,强行拖到教室,之后再也不肯去。家长反省,是不是因为得知父母离婚的消息所以不去的,承诺孩子只要回学校,大人可以复婚。
初中生B,私立学校,成绩中等,长相漂亮,不去上学,妈妈左哄右劝,去了一周又回来了。后来得知,在学校和几个同学闹别扭,大人认为已经帮着处理完了,实际还有后续发展。再然后,寻求专业帮助,返校,一切正常。
初中生C,品行良好,朋友也多,成绩中等偏上,只是最近波动较大。忽然提出不读中学了,改上职业学校。父母非常吃惊,多方了解仍不明就里。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担心现在的学习成绩不能考上好高中,多花家里钱还没有未来,所以改变了学业生涯设计。
高中生D,重点高中,成绩很好,已近高考,却不想上学了。家长如临大敌,一番劝说未果,只能听任他回到家里。有时候在家休息,有时候去大学自习室或者图书馆。高考成绩正常,已拿到录取通知书。
大家从这些例子中能看到什么?
第一,同是不想到学校,原因各异;第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二者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第三,家长的大部分反应都是满满一腔爱心实质影响甚少。
实际情况是,随着孩子长大,外界刺激因素逐渐增多,个人主体意识提高,个人决策常常是综合多方面内容而来。碍于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可能并没有考虑全面,甚至过分夸大了某些信息, 并不是恰当的决定。
但我想说的首要内容是,正是基于此,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陷入强烈的自责,进而做些损己不利人的徒劳举动。当然,不自虐式的反省不等于袖手旁观。
尽量了解孩子,这是每个家长都要一直努力的事情。他的日常作息,情绪变化,朋友及相互吸引的要素,生活目标,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变化,更多了解会让家长更踏实,更少做无用功。
不要单方面认为某些事情不重要,从而选择性忽略。如果孩子还是个学生,家长除了希望孩子健康之外就只觉得学习要紧,其他内容的纠结,徘徊一般都被当作不务正业。孰不知,青少年本身具有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同学交往,师生关系,外貌身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互相影响的。
深刻领悟如下理论:按照常规在校读书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更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这话听起来太弱,象在安慰那些实在无计可施的家长,但细想确实是这样。而且,只有大人真地这样把各种可能都纳入考虑范畴,才能创设自由讨论的空间,让孩子不至于走向极端。
愿孩子们成长得不要太辛苦,愿每位家长的好心都被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