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500字每周500字每天写1000字

读《沉默的大多数》(八)

2020-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居庵逸

        说起王小波的文章,最不可能绕过的就是这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的文章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和隐喻,这篇也不例外,他下乡那会养过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让他印象深刻,且不说这个“猪兄”是否真如王小波说的那样神奇,光是能用特立独行来形容猪已是荒诞不经。或许荒诞对应了那个年代的主色调。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作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本来猪和牛的生活是自由的闲逛,饿了吃草,渴了喝水,到了交配的季节就谈情说爱,可人来以后,人的安排使猪苦不堪言,种猪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身上,母猪生崽到够来都想把崽吃掉。说是苦不堪言这不准确,猪是不会说话的,苦不堪叫,猪也只能接受,猪总是猪啊。

       而本篇的“主人公”黑猪不一样,他不仅没被阉割城肉猪,也没被人赶去搞母猪,它可以跑去找别的寨子的母猪,吃饱喝足能到房顶晒太阳,鬼知道一只猪是怎么上房顶的,它还能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就差学人说话,学人干活了。

       知青们都喜欢它,老乡们说它不正经,领导痛恨它,知青们说它潇洒,作者则崇敬它,甚至把它成为“猪兄”。这是我们第一个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不同人对这只猪的看法不同?要知道这可只是一只猪啊?要是我们把书中角色对比分类就能明白,有正常的猪即被设置的猪,还有黑猪,有知青、乡亲们,有领导指导员即设置规则者,正常的猪们被设置安排得到的结果是:公猪纵欲过度,母猪被过度生育搞得走了型,又脏有臭,那对比下来黑猪就潇洒舒服多了。为什么知青喜欢猪呢?一是黑猪是自由的,王国维说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猪兄”有的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猪格”。常言道没有什么才会去羡慕什么,,知青们缺少的是自由,自然喜欢上“猪兄”这位自由的化身,第二,黑猪不被设置,黑猪本该被阉割,却次次被它躲过,是不被规则限制,有能力反抗规则的强者。这是我们需要结合史时,王小波当时生活的年代正是知青下乡的阶段很多知识分子被动的下了乡,既然被动把肯定是想反抗的,但现实不允许,在政策没有改变之前,他们只能被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知青们会更喜欢一头猪甚至是羡慕一头猪。

       后来猪学会了汽笛叫,汽笛响起代表收工,猪每天十点跳在房子上学汽笛叫,地里人听到就收工回来,说来奇怪,它叫起来和汽笛总归是不一样的,老乡们硬说听不出来。这下子领导们不干了,认为黑猪破坏了春耕,是坏分子。居然还专门开了个会,最后的会议精神是要对猪采取专政手段,说实话,不开会直接说采取专政手段也是可以的。就好像现在的大大小小的会议,会议精神微信说一下就行,没必要专门搞个会,大概现在的事情可能比抓猪重要多了。关于抓猪,原文是这样说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个人,手持看青的手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真**的厉害,剿匪也不过如此。为什么要兴师动众,我不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领导们在害怕,害怕反抗,害怕自由之风气。所以作者有了与猪并肩作战的想法,可他又不敢对抗领导。

       这么一看,那是真的讽刺。作者不会去真的反抗,只会从心里反抗,一来那真是只猪,二来也是真的怕领导。可把猪换做人,要是是人拉响了早退的汽笛,使人们提前结束工作休息,会有人站出来吗?那估计也是没有的,原因我不是大家也是知道的。

       “猪兄”的结局,作者说黑猪跑了,最后在甘蔗地里遇到,它已经长出了獠牙,我猜这代表了自由与反抗的黑猪,即使孤独也好过在圈里。

       王小波最后:“我已经四十岁,除了这只猪,我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是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念完,我欲言又止,久久不知所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