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故事
金乡深处内陆,无崇山峻岭,乏大河湖泊,所以物产并不丰饶,就连蛇也基本没有什么特点!
金乡的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蛇,我们称之为“青花子长虫”,另一种为红蛇,我们称之为“红花子长虫”(这两种蛇应当是一种蛇,岛主对此没有更深的研究,姑且这么分类)。其他或者还有其他种类,都不是我们常见了,例如传说中的“草上飞”。
“草上飞”据说是一种白色的蛇——不知道和许相公有无关联——可以在草地或者庄稼上行动如飞,曾经一位长者宣称曾经用一根锨杠(我的同乡应当了解这是什么东东,一种主要农具的辅助结构,相当于长枪的枪杆)把一条在麦地里飞行的“草上飞”打成两半,笔者未曾亲眼所见,所以在此也无法浓墨渲染。
童年时候,小伙伴最喜欢的是比较胆量,而刨去诸如晚上去坟地等不大好实现的行径,最好的办法就是捉条蛇来炫耀了。我的发小重冠现在常常嘲笑我当初的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敢抓长虫头’。其实那时候真的敢抓蛇,不过大部分都是死蛇或者已经奄奄一息的蛇。
我们当地的蛇基本都是无毒的,像什么竹叶青或者眼镜蛇之类的贵族是看不上这个穷乡僻壤的,所以我们尽管经常的去招惹它们,它们其实从未真正伤害过我们。老宅里基本上都有蛇,而且都是“红花子”,它们通常以老宅里的老鼠或者麻雀为食,所以还应当算是益虫。老宅都是用夯土板筑,所以它们能够掏洞生存,现在的房屋都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想必老宅“红花子”已经快要绝迹了。
邻居胖二嫂有过惊险的经历!八十年代的一个夏天,正准备睡觉的她在蚊帐里发现一大盘(想象一个蚊香或者其他坨状的物体)小蛇在蚊帐里边待着,当时吓得花容失色,几天睡觉都做噩梦。
万福河常常在夏天少雨的时候干涸,有时候回露出河床,只剩下少许的河水和大滩的淤泥,这个时候也是“青花子”水蛇最容易出现的时候。
五年级(1992年)的夏天,快要升学考试的我们没有放假(传统的麦假,农村麦收时节给学生两个星期的假以帮助家里农忙)。一天上午,老师也去收麦子去了,我们几个小伙伴百无聊赖,亮臣提议说:‘反正老师也来不了,不如咱们去河边玩玩’,大家都有此意,于是放下书包一窝蜂地跑出了校园。
其时万福河已近干涸,河心的水草却还茂盛,不时有“歪把子”(音译,指代青蛙,笔者无法考证标准写法,只能滥竽充数)的叫声从中传来。大家挖泥的挖泥,捉“歪把子”的捉“歪把子”,玩得不亦乐乎。突然,重冠叫道:“这么粗的长虫,来看啊!”大家赶过去一看,果然是一条“青花子”,粗的确粗,可只是局部,因为吃了一只青蛙,所以腹部显得很粗,重冠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条蛇的腹部。这条蛇算是倒霉,一帮半大小子围着它,它是无处遁形了。而此时亮臣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直大塑料袋,说“反正闲着美事,咱抓几条回去玩吧”,大家纷纷叫好,于是一场捉蛇运动开始了。
不大一会的功夫,我们就抓了七八条蛇外加几只“歪把子”回到了学校。老师当然是没有回来,我们在教室的墙角用桌子围了个四方的围栏,然后把所有的蛇都倒了进去,我们的目的是看看蛇怎么吃青蛙的,于是有放了一只“歪把子”进去,让我们出乎意料的是,那只“歪把子”在里面惊恐地跳来跳去,可是那帮长虫们也似乎是受了惊吓,根本对送上来的美餐不敢兴趣,动都不敢动。于是我们的第一步实现告吹。
亮臣不甘于如此罢手,用小棍把那只吃了青蛙的蛇挑了出来,尔后把那只青蛙从蛇肚子里捋了出来,据说这样的青蛙是一种难得的药材,可是从没听说有何药用,我们也只好把它们都扔了。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当时虽是一帮顽童,却不嗜杀生灵,最后那几条蛇我们都放生了。
小时候感觉蛇好像无处不在。一次挖蒜的时候,我撕开薄膜,冷不丁发现一条小红花盘在一棵大蒜的下边,我正想用手中的铲子给它一下,一向吃斋念佛的母亲阻止了我,我只好用铲子挑着这条小蛇扔到了沟里。
其实蛇是一种很无辜的动物,只因长的吓人,往往成为被伤害的对象,记忆里的长虫从来不去主动伤人,而我们却常常去攻击它们,人常说不可以貌取人,而我们何尝不是在以貌取蛇呢!
作者简介:
邵新图,山东金乡人,现定居青岛。热爱文学,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