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诸子百家认知日更系列~生活点滴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2019-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套马地汉纸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保持了自身与“道”相统一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天得道则清静明朗,地得道则宁静安详;

神得道则灵验时显,川谷得道则盈满;

万物得道则发展生长,侯王得道则天下太平。

如果不能这样:天不清静,恐怕就要崩裂;

地不安宁,恐怕就会塌陷;

神不灵验,恐怕就会消失;

万物不生长,恐怕就会灭绝;

侯王一味尊贵,高高在上,恐怕就会垮台。

所以贵者要以贱者为根本,高者要以下者为基石。

因此,君王自称孤、寡人、不足,这不正是以贱者为根本吗?不是吗?

所以,追求荣誉反而会没有荣誉。因此,不要追求像美玉那样的尊贵华丽,而要像石头那样坚润无光,不在人前张扬。

这一章老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阐明了得道者显现的特征。老子认为,“德”乃“道”的化身,“道”乃“德”的根本。由此可知“德”是不可以改变的,是由大道决定了的。合乎了“德”,则一切顺利;违背了“德”,就会导致灭亡。

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不论何时何地,人要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发展,都要结成群体和衷共济。谁都不可能独来独往,从这个意义上广而言之,不厚道无异自绝于人群,而道,则既厚于人,同时也厚于己。

什么是真正的“德”呢?

真正的“德”就是:厚道而真实.是什么就是什么。在这一章,老子是要告诉我们做人要厚道而真实,不可弄虚作假。

对人要厚道,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什么叫厚道?不负于人,不欺于人,就叫厚道。

深刻的道理往往掩藏在最朴实的语言中。做人要厚道,无论讲给谁听都像是一句略显多余却又无可厚非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俗话。认同归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面无惧色地承担起“厚道”与生俱来的良知和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呢,其实,厚道不外乎“忠厚之道”,它包含了诚实、善良、豁达、感恩、直率、助人为乐、爱憎分明等品质,浓缩了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美。而对天性追求真善美的人类来讲,没有谁愿意拒绝厚道。

天行健,天按照自然规律运转着,大地厚德载物,滋生,滋养着万物。天地之道,以德为生。此便是万物变化之妙。

老子再次告诉我们做事要忘记结果和目的,只去做事,享受过程,这种工匠精神应该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所在。工匠精神是一种得道“无我利他”的心态和信仰。日本稻盛合夫一辈子建立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退休时又把自己的全部股份捐给员工,这种境界不正是得道者的具体呈现吗?

“做人要厚道”其内涵外延无限延伸,语境随意义放之四海而皆准。从老子而来,提倡“做人要厚道”,扎扎实实做好每件事,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传统美德,在大讲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今天,不但需要发扬光大,而且应该成为人人具有的一种涵养和生活目标。

                                  2019-9-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