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人间寒凉,唯有作诗取暖
—1—
一个名声不佳的文人皇帝
中国历史上文人皇帝不多,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算一个。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也算一个。
曹丕提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意思是说,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他把文学的地位提高到了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曹丕有着强烈的文人情节,使他一生难以释怀。“魏文帝”这一皇帝的身份,使他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文人。因而,能做一个纯粹的文人,似乎成了曹丕一生的奢求。
史学家陈寿,对文人皇帝曹丕的评价并不高。《三国志·文帝纪》评曰: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所有写文字的,在他的文字中都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并玩味一下文字技巧,至于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则要读者你自己体会。
我们来品味一下这个评价: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先夸两句,给个甜枣)。若(相当于“if”,开始假设了)加之旷大之度(你要是再大度点),励以公平之诚(再公平点),迈志存道(志向再大点),克广德心(再仁德一点),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现在离贤主还差得远哪!)
陈寿表面上是在“夸”,实际上是在“黑”。谁让你曹丕“篡汉”呢?
而把曹丕黑的最凶的,当属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公元403-444年),他的一部《世说新语》,杜撰了曹丕“以毒枣毒杀弟弟曹彰”,“逼写《七步诗》迫害弟弟曹植”,“抢夺父亲曹操的妻妾”等恶行,造成曹丕在历史上名声不佳。
要说这个《世说新语》,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八卦周刊。作者刘义庆捏造这些八卦的时候,连基本考据都不做,造成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相关人士的年份都对不上号。
但这不重要,有读者喜欢看哪。就像现在的脑残粉丝,每天把娱乐明星的八卦故事津津乐道一样。
身为大文学家的刘义庆,为什么这么黑我们的曹丕大兄弟呢?扒一扒他的身份就不难理解了。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是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刘道怜(公元368年-422年),东晋将领,父亲叫刘翘;刘翘(生卒不详)是汉朝楚元王刘交嫡系后裔;这位刘交的父亲是刘太公。而刘太公就是汉高祖刘邦之父。
这下明白了,曹丕篡汉,篡的就是刘义庆他祖上的江山。刘义庆能不恨他么?
他杜撰几个故事,让曹丕成为“和他的兄弟、父亲相爱相杀”的阴险小人,让曹丕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也算是为祖上报仇了。
史学家的笔能杀人,文学家的笔更能毁人。书是人写的,是人就有立场、有喜好。历史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呵呵就好!
—2—
曹丕的成才之路
虽然历史是如此残酷,人间寒凉, 但文人曹丕,通过他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让他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所谓“文学就是人学”,我们也得以通过曹丕的诗歌,走入他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还原三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曹丕。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沛国谯人。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 年),死于魏黄初七年(公元226 年),享年四十一岁。曹丕做了7年的曹魏开国皇帝。
曹操是后汉乱世中的大英雄,雄才大略,更具有超人的目光和见识。他充分认识到战乱年间文治武功的作用,“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是他奉行的箴言。
在“武”的方面,曹操让曹丕兄弟从小就开始学骑射。
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在“文”的方面,曹操更是注重对曹丕兄弟的培养。
建安中,魏文帝从武帝出猎赋,命陈琳、王粲、应瑒、刘桢并作。
曹操命建安七子的几位大才陪伴曹丕兄弟诗文创作,极大地提高了曹丕兄弟的文学才能。
曹丕多次随曹操出征,见多了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也看到了百姓遭受的苦难,这就使得他有一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渴望。
他写下《饮马长城窟行》:
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武将齐贯甲,征人伐金鼓。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
又写下《黎阳作诗》: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
曹丕用战场上的盛大场面,激荡自己的豪情壮志。
在“文才”方面,曹植有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的赞誉,曹丕比不了。
在“武功”方面,曹彰是 “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数从征伐,志意慷慨”的猛将,曹丕也比不了。
所以个人才能的不出众,使曹丕有一种强烈的被承认的需要。因此,他著《典论》,成一家之言。
他在《典论·论文》中,尽力宣扬自己的高强武艺。
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
后又提到与奋威将军邓展论剑,这种展示是害怕自己不能被承认。发于内心的害怕与渴望,曹丕孜孜以求,不断地自我勉励。
建安十六年,河间田银、苏伯起义,曹丕遣将军贾信前去镇压。
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曹丕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深得曹操的赞许。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定为魏太子,真正巩固了他长子的身份和地位。
—3—
人间寒凉,作诗取暖
曹丕早年随父出征,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荒凉景象,又看到远离故乡的将士凄苦的怀乡之情,他的内心是悲怆的。
曹丕写下《陌上桑》: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笮。……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又写下《愁霖赋》:
……玄云黯其四塞,雨濛濛而袭予。途渐洳以沈滞,潦淫衍而横湍。岂在余之惮劳,哀行旅之艰难……
曹丕写下士兵们冒雨前进的艰难,对涝灾的忧愁,让他流露出忧世的情感。
曹丕又是一个关注贫苦百姓现实的文人,在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苦难时,他写下《上留田行》:
富人食稻粱。上留田。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贫贱亦何伤。上留田。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
曹丕看到了两个阶级迥然不同的生活,为贫苦百姓鸣不平,发出了“贫贱亦何伤”的感慨与呼喊。
曹丕甚至关注到纤夫悲惨的命运,他写下《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
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妻子牵衣袂。抆泪沾怀抱。……负笮引文舟,饱渴常不饱。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
曹丕同情劳动人民,关注社会最底层的人。相比较曹植,多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贵为公子的曹丕,实在是难能可贵了。
因为社会的动乱、生计的逼迫,很多士人背井离乡、抛妻别子。漂泊的游子思念自己的妻子,令人哀婉,曹丕写下《杂诗》记述游子痛苦难言的心态: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思故乡。……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曹丕的《杂诗》被清朝诗论家陈祚明赞誉为:“寄意不言,深远独绝,诗人上格也”。
曹丕也有感于因夫妻分离被抛弃的妇女,为她们的命运感到哀伤,他写下《代刘勋妻王氏杂诗》:
翩翩床前帐,张以蔽光辉。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同归。
也写下《燕歌行》:
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心肝。
曹丕把战争年代女性的不幸和心声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区流行瘟疫,建安七子中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人在这一时期病死。曹丕怀念故去的友人,在《又与吴质书》中写到: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曹丕对故人的去世无限的悲伤,饱含真情。
曹丕以文坛领袖的身份与地位,为先死者编诗文作品集。建安七子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曹丕功不可没。
—4—
亲情亦不忘
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
汉末建安时期,天灾战乱使得人人都有一种朝不保夕之感,曹氏三父子皆如此。
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也有《薤露行》:“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曹丕更有《善哉行》:“不悲身迁移,但悲岁月迟”。
对生命的万端喟叹,使曹丕时刻有一种忧患意识。
曹操曾在《短歌行》中写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丕也和他父亲一样,并未沉迷于享乐,反而是忧患意识时时煎熬着他的心。
曹丕在《大墙上蒿行》写道:
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为乐常苦迟。
曹丕似乎已经找到了身心的归宿,找到了安抚生活痛苦的良方。紧接着又写道:
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曹丕内心的痛苦又周而复始,挣扎也周而复始。
曹丕在《善哉行》中写:“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
又在《于玄武陂作诗》诗中写:“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曹丕对短暂的生命过程感到哀伤,忧愁。曹丕是一个多情而敏感的诗人,他身上更多的是文人气,而不是帝王气。
曹丕十分珍重亲情,感情最浓的当然是他的父亲曹操。曹操去世,他悲痛万分,写下《短歌行》: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倐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又写下《永思赋》,以示对父亲的哀悼:
仰北辰而永思,溯悲风以增伤。哀遐路之漫漫,痛长河之无梁。
曹丕还十分珍视与其弟曹冲的亲情,他曾多次为去世的曹冲写赋作文,以示哀悼。
气纡结以填胸,不知涕之纵横。时徘徊于旧处,睹灵衣之在床。感遗物之如故,痛尔身之独亡。(《悼夭赋》)
曹丕睹物思人,看到曹冲昔时的所用之物,不禁悲从中来,从而“仰瞻天而太息,闻别鸟之哀鸣”。(《悼夭赋》)
说曹丕以《七步诗》相逼,迫害曹植,这是杜撰。事实上,曹丕对曹植的感情是很深的。
当曹操打仗,让妻子和曹植同行时,曹丕曾作《感离赋》,序中写道:
“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从,不胜思慕”。
赋曰:
秋风动兮天气凉,居常不快兮中心伤。
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对弟弟曹植的牵挂。
曹植也在此次出征之时作有《离思赋》,其序曰:
建安十六年,大军西讨马超,太子留监国,植时从焉。意有忆恋,遂作离思赋云。
表达了对哥哥曹丕的思念。
也由此可见,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是很好的。
曹丕曾作《改封曹植为安乡侯诏》:
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
可见,曹丕也并未谋害过他弟弟曹植。
—5—
一个真实的文人
曹丕在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了残害手足、阴险小人的形象,这是历史的八卦,大众的误解。
但通过读曹丕的诗,却能窥探到他真实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内涵。
曹丕现存诗31首,赋28 篇,文148 篇,算得上著述比较丰厚的作家。
他常同邺下诸子唱和交流,或同题而作,或分题而作,或用书信进行文学交流、品评人物,形成了十分和协融洽的文学创作氛围。
也正是曹丕的带头创作,极大的带动了诸子的文学创作,从而形成了彬彬之盛的文学创作局面。
如果说曹植的诗,是为文字而创作,是可以学的。而曹丕的诗,是有感而发,都是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却是学不来的。
由于三国历史上的丕、植争位,过于深入人心。在人们心中,曹丕以文帝的尊位而减才,曹植以失败者的身份而益价。
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的:“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这算是比较恰当的评价。
曹丕渴望成为一个切实的文人,他渴望生活在文人的情感世界里。这种情结始终缠绕在他的周围,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文人情结。
像唐后主李煜一样,但当我们拿起他们的诗、词时,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的作品是这样的纯粹,他们的感情是这样的细腻和哀婉。
为什么要让他们当皇帝,他们天生就该是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