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晨读(2024年4月)
1,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所以你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你和我才是问题,而不是世界,因为世界是我们自己的投射,而要了解世界,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我们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
2,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得省事省力,而你会发现,当你转变了内心的状态之后,环境也会随之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转”!
——《当下的力量》
3,你明白爱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吗?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一只宠物,你去照顾它、喂养它、关爱它,即使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不跟随你,你仍然爱它,这种爱你能了解吗?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爱的,我们一点也不明白这种爱,因为我们的爱往往被焦灼、嫉妒、恐惧、要求回报等所限。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对等交易,爱就变成了在市场上可以被买卖的东西,这显然不是爱。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你不感觉给予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获得自由。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4,当正能量的人出现时,他的磁场会带动万事万物变得有秩序和美好。——大卫·霍金斯
5,外部世界的旅程可能有一百万步;内心世界的旅程只有一步:当下正在迈出的这一步。
当你接受现实情况,你便可能到达更深的层次,在那个层次上,你内心的状态以及你的自我感,将不再依赖于大脑所做出的或“好”或“坏”的评判。当你对生活的“实际情况”俯首称“是”时,当你依实际状况全然接纳了此刻的一切,你将在心底感到真正的平静和深沉的喜悦。——《当下的力量》
6, 有依赖,就不可能有爱。灵魂只能独行,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却没有能力控制别人的道路。如果偏要把别人拉到你的生活轨迹上,或者你又要强行的进入别人的世界,最终的结果无非只有两种:要么在自己的世界里等死,要么在别人的世界里被撕扯到四分五裂。——《爱与寂寞》
正是因为你内心没有爱,所以你不停地从外面寻找爱来填满自己。这种爱的缺乏就是你的孤独,而当你看到这个真相,你就再也不会试图用外在的人或事来填补。
——《与生活相遇》
7,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关系的真谛》
8,生命的本质就是自由,绽放,鲜活,充满无限可能。
让意识之光去看见真实的自我,让原始的能量爆发,打破所有限制性信念,无限可能才会进入生命中。
9,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的过程中,一定要佐以真诚而深刻的自省,如果缺少了自知之明的洞见,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将变成最大的逃遁,而“现实是我们制造出来的”观点,也会流于超个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所说的自我膨胀和灵性自恋主义,这也是必须关注的议题。
—《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
10,在我们的生命中,唯一能发挥作用的掌控力,就是放弃掌控。
要克服完全把重心摆放在自身生存上的习性,就是要转变成服务他人的人,显示出利他主义以及谦让的爱—觉醒的人成长的自然结局。
11,我们的大部分困境都来自与本能的失联,与储存在我们体内被遗忘的智慧的失联。
但凡想改变孩子身上的什么,我们首先应该分析的是从自己身上改变是不是更好。
——荣格访谈录
12,孩童学习走路,然后学跑步,因为他们渴望如此去做,没有任何理由能挡住他们,同样,有的人把手中的事做的很好,只因为他们乐在其中,这种发自内心的自律毫不费力。
当自律是发自内在而非理智时,它的力量最为强大。
13,我们要在家的主题下呈现真实的自己,就必须要做生命修习的功课。这样,我们在家的氛围中,在家的系统中就会得到很好的生命修习的助缘。这里的关键点就在于,我们要通过修习带着觉知,正向的呈现真实的、全然的自己。有了正向的呈现为基础,它就使得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你的外在条件是怎样的,只要你有了生命的修习,有了正向的呈现。家对你来说就是一个幸福的所在,是一个和谐的所在,是一个爱的能量频率的所在。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就在做一个爱的表达。
—凡一老师
14,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如果父母想进入一种纯粹的状态,做到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优越的自负感。
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他们和谐相伴。
——《父母的觉醒》
15,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铆足精神,努力把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孩子区分开来。我们绝对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件拥有物。
只有从灵魂深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调整好自己,心甘情愿地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养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去勉强地塑造他们。
———《父母的觉醒》
16,对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我们往往不能满足。相反,我们偏向于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他们身上。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许多家长仍旧会落入俗套,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其结果是,长幼关系每每会封锁而不是激活孩子的精神。恰恰由于这个关键原因,许多孩子长大后遭遇了麻烦,还有很多人遭受到机能障碍之苦。
——《父母的觉醒》
17,我们所看重的“自我”完全不是最真实的自我。“自我”(其实是一种自负感)更像是一幅戴在头顶的自画像——我们自己端着它,其实同本质的自我相去甚远。我们每个人都伴随着这样一幅自画像成长起来。它的形成始自幼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同他人的交往。
“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想象中的“自己”,我们认为我们就是“它”。这样一幅自画像遮挡住了本真的自我。一旦这幅自画像于童年时期形成,就会长久伴随着我们的人生
——《父母的觉醒》
18,要想追求长幼之间合为一体的效果,我们就需要发掘一种自我沟通的途径,以便找回遗忘的自己。这是因为要想与孩子建立有意义的伙伴关系,我们就需要开发自我,彰显最本质的自己。
当我们的觉悟提高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等级关系也就随之解体,也就与孩子自然地实现了平等。远离自负的行为——忘掉所谓正确的行为应是怎样,理想的状态又该是怎样——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
——《父母的觉醒》
19,觉醒意识并非少数幸运儿才能获得的神奇品质。它不是凭空建造的空中楼阁,而自有其培养的过程和步骤。
要想实施这些步骤,首先要意识到不觉醒同觉醒是不能完全割裂的,觉醒恰恰是从不觉醒中萌生出来的。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它意味着“道不远人”,觉醒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的状态。走在觉醒的康庄大路上的人,同其他人并无不同,他们只不过是在未觉醒的状态中开发出了觉醒的潜能。这意味着,觉醒的大门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敞开的。的确,在长幼关系中,最神奇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断有机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获得提升,获得更深刻的觉醒。
——《父母的觉醒》
20,母亲这个身份是一个桥梁,我们借由亲子关系来发现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这是上天给我们的一次机会,让我们借由这个身份去经历一些东西,去清理累积在身上的那些记忆。
21,当父母归零,全然接纳自己,就有更多的平静之心去接纳孩子。如此一来,孩子才会自由,才能回到本来完美的存在。
22,为人父母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有意义,也是压力最大的事情,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孩子只是将我们自己的信念反映在我们身上,他们可以将我们带到最远的边界,从而给我们最大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23,一旦孩子与自己的内在核心发生联系,就会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开心;他们还会意识到,满足来源于内心而不是外在世界。
24,我们经由爱自己,走向爱自己体内的众生 , 走向爱外在的众生,从而开始了真正的合一。
25,当我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
我的日子就充满了痛苦和焦虑;
如果我坐在自己的耐心位置上,
我需要的东西就会流向我,而且没有任何痛苦。
由此我明白,
我想要的也想要我,正在寻找我、吸引我。
对于任何能够掌握它的人来说,
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秘密。
——鲁米
26,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基督山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