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开幕式上,我看到了一位语文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她就是深圳南山区的闫敬霞老师。因为是名师分享中的唯一女性,年轻漂亮、知性优雅,北师大毕业的耀眼学历,曾是“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第一名的获得者,这些都让我既敬佩又羡慕,她的专业成长之路,带给我们颇多启示。
成长就像禾苗破土、竹子拔节,需要有坚持的毅力,突破的勇气,创新的锐气。我深有同感,她从读、做、悟三个方面来分享自己的成长过程。
读――慢生成 不急于求成 语文老师的境界最终是由你的学识文化素养决定的,所以涉猎多个领域的书籍,尤其是专业刊物杂志的阅读,尤为重要,让自己厚积薄发。所以阅读是一个慢功夫,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打底的几本书,文火慢炖。
做――稳生长 舍得压榨自己 一个语文人真正的成长在于自身的内因,要主动的抓机遇,开展语文教学研究。闫老师从语文研究性学习开始,从对“广告"的研究性学习中,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活力,改造自己的常态课堂,激发学生原发性的创造力。在改造课堂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己的课程观学生观融入课堂。然后朝着这个方向慢慢走,慢慢总结,慢慢积累属于自己的东西。闫老师觉得个人成长一定要强调资源意识和平台意识,她给了自己成长的方向和空间,她借助《中学语文教学》这个平台,不断地历练自己。
悟――再生长 勇于自我迭代 不断地通过阅读《中学语文教学》等专业的期刊可以消除自己对教学研究的疏离感,我发现自己阅读专业期刊的这个意识不强,这样的话此前余映潮老师也说过,并且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语文资料。她告诉我们一线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及个性化的成长经验,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规律,但每个人的成长又不能复制。她认为课堂环节不能生拉硬拽,而应水到渠成;教学设计不能明显预设,而应自然生成;教学结构不能呆滞刻板,而应灵活机动。由此她提出了“自然语文”的概念,她谦逊地说这不是她首创的,但是她悟到了课堂应该让学习自然发生,让学习自然生长,让学生自然收获。
一个人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标志着她的教学风格日臻成熟。她说,“自然”的学习生态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语文学习在不同阶段应该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结合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任务相结合,探索出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和方法,让学习"自然生长”。
我想“自然的”课,就是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的课,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课,更是一种大道无形的课,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语文课的至高境界。
尽管闫老师坐在台上,我们素不相识,但她的话和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默默坚定地让心中的成长之树更加努力的向上!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