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名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以为功高盖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甩上古的贤君三皇五帝几条大街,便发明创造了一个词,就是皇帝。
从此皇帝这个词深入人心,成为至高无上地位的人。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头子的目标都是要做皇帝。
秦始皇想得还挺美。他是第一个皇帝,就叫始皇帝;他的儿子是第二个皇帝,就叫二世皇帝。以此类推。没想到的是他死了一年就天下大乱,秦朝断崖式灭亡。
其实西方也是这么命名的,只是晚了很多年,像路易十四,拿破仑三世等。
古埃及有个法老,叫拉美西斯二世,也是这种命名。
他活了90岁,在世界帝王年岁排名中名列第一。有人说刚去世的英女王不是活了96岁。关键是如今的英女王有其名无其实,是个虚职。
其实秦始皇这个名称叫法不是很严谨,完整的应该是秦始皇帝。
可能是三个字叫着顺嘴,或是受《史记 秦始皇本纪》影响,两千多年来就这么约定成俗了。秦朝遗留到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叫秦始皇陵兵马俑。
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的刘邦,我们常称为汉高祖,其实这个称呼也不是很准确。
可能也是受《史记 高祖本纪》的影响,就这样以讹传讹流传了两千多年。可见司马迁的笔头子有多厉害!
翻开《高祖本纪》的内容,可以看到刘邦的庙号为汉太祖。因为他的功劳最高,所以他的谥号是汉高帝。
可以想象汉朝祖庙中,刘邦的牌位上写的是汉太祖高皇帝。
如今我们说的汉高祖,是把他的庙号和谥号混合在一块的一种混编称呼。
积非成是,叫顺了也就很难再改过来,也没必要改。
自从汉武帝建立“建元”这个年号开始,之后的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有的还不止一个。
纵观2000多年来中国的近500个皇帝。明清的皇帝,我们都习惯用年号来称呼。
因为明清的皇帝中,大都只用一个年号,比如我们熟悉的永乐、康熙、乾隆等。
例外的只有两个,知名度都不是很高。
一个是明朝的英宗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被蒙古俘虏后又放回来,前后当了两次皇帝。所以他有两个年号,分别是正统和天顺。
另一个是清朝的皇太极,入关前的皇帝。他也有两个年号,分别是天聪和崇德。
除了明清,其他如汉唐宋等,我们都习惯用皇帝的谥号。恐怕是因为有些皇帝老爱改年号。
比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这两口子唯一的共同爱好或许就是改年号。有个头疼脑热,灾害频繁,天降祥瑞等事情就换个年号。
谥号在周朝就有,是对一个人盖棺定论式的评价。
也不限于君主,贵族和名人也有。比如范仲淹,死后被称为范文正公;曾国藩死后也被称为曾文正公。
这都是官方对于两人极高的评价。类似于牺牲的烈士被追授党员称号一样。
但皇帝的谥号就不一样了,有好有坏。最好的是文和武,如周文王、晋文公、汉武帝、魏武帝;最差的是厉、幽、灵。如周厉王、周幽王、晋灵公。
关于皇帝的名字,明朝皇帝起名最有意思。他们的名字拎出来完全可以凑得一套元素周期表。
朱元璋按照五行相生,来给子孙后代起名字。所以你会发现明朝皇帝的名字中,总有个字的偏旁离不开“金木水火土”中的一个。
比如说朱元璋的儿子都是带有木字旁,如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四燕王朱棣。而到了孙子辈的都是带有火字旁的,因为木生火。比如建文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炽等。
等到明朝第16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时,五行走了两圈又回到了木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