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玩朋友圈的时候,美国已经将朋友圈纳入个性教育计划
专注于分享与成长、心理、生存环境相关的科研文献及其结果。 文章已经加入版权保护(骑士版权和鲸版权)

一切都是为了教育、教育、教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关于怎么教育培养孩子的问题,我们的确应该学习一下别人的视角和经验。这是因为包括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认为帮助孩子发展朋友圈,会让他将来拥有一个开挂的人生。这些国家把发展培养孩子的朋友圈计划成为“以人为本的计划(PCP)”,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循证实践。
PCP是一套旨在帮助个人规划生活和获得支持的方法。它常用于有学习和发育障碍的人,但PCP后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提倡为一种规划个性化支持的方法,将学习中的个人和社会的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以避免学习者被传统社会所抛弃,PCP在世界上被许多国家接受为循证实践,循证实践肇始于20世纪的循证医学,字面理解就是遵循证据去实践,用中国话来说就和按图索骥差不多,图,就是学习者掌握的证据,骥,就是学习者的目标。
国内没有这种针对教育的思想和计划,至少我是没有发现的。
人本计划教育(PCP)要求学习者掌握和执行四个方面:
- 能控制好自己的生活;
- 尽量发展社交关系、技能、参与活动;
- 要确定自己的兴趣以及个人目标;
- 为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要制定计划;
这四点看上去很难,觉得简单的人不可能做到这四点。这里有个原因和我们的教育相悖,我们在个性化教育上不太下功夫,虽然有三脚猫的机构弄些相关教学,那种不成体系,没有验证过的方法完全是拿孩子们当试验品,无知的家长听机构的措辞就像听天书,另外一点,教育为什么能成为长期消费?因为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
美国是2001年将PCP采纳为政府卫生政策,弗吉尼亚教育部称,在三种PCP类型的人本教育计划中,MAPS是使用最广的,MAPS的教育内容包含:计划、希望和朋友圈。想来很有道理,有计划才有希望,而计划和希望往往需要合作,合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既然计划和希望需要靠合作来达成,那么朋友圈在PCP中所占的权重应该是最高的,实际上处理朋友圈也最为复杂,这一点大家都清楚,从我们怒删朋友圈到拉黑一波人,朋友圈可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更别谈孩子了,不过这恰恰——我觉得是孩子应该重视的,家长也应该注重孩子的朋友圈,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怎么帮助小家伙们建立朋友圈?在国外,人本个性教育会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但现在社会和学校只支持家长注重孩子的成绩,但毫无疑问的,成绩对于学校和就学来说有点用,上了社会谁管你考一百分还是五十分?如果学校和社会把锅一甩,社会上的问题,还得孩子用社会的方法来解决,社会的方法就是人,人就是朋友圈。
根据美国的一些参加过PCP人本计划的父母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注意和引导:
- 培养孩子中心化的思维,让孩子成为一个圈子里的焦点的做法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和情商,要允许他们不过分的合理的要求,但是,中心化不是唯我独尊,中心化是服务、是责任和义务的源头;
- 帮助孩子建立朋友“波纹圈”,最接近中心点的那一圈以亲缘为核心,突出家庭的重要性,第二圈要涉及到孩子的朋友,帮助他们搞明白谁,才是重要的人,可以和自己一起参与到某些过程中去的人;第三圈,能给自己提供专业帮助的人,比如医生、警察、教育上的某些关系;
- 确定圈子的数量,不要庞杂,人多只是看上去热闹,跟交际能力没有一点关系,要精,精,就意味着关系的长久稳定,多余的全是浮云;
- 定期聚会,探讨有意义的话题,或者组织健康的活动,大家围绕着彼此间的需要来进行交流,并制定创造性的策略来帮助大家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改变;
为什么要强调培养孩子的朋友圈?原因是朋友圈导致人们在社会上相互依赖的事实,这是一种生活必要技能。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或者成人,都需要健康的朋友圈,而不是健康的成绩单。只有进入社会之后,才知道人和人的相互依存是多么重要,这一点要从小就开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