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丨正月十六迎老爷
“十一灯上棚,十五元宵夜,十六迎老爷,白瓶花灯唱汝听……”
这句话其实是潮汕的一句俗话,记得小时候,每次快到元宵节的时候,妈妈总会说“十一灯上棚,十五元宵夜,来去老宫看大戏。”
2016年已经不到一个星期了,我们的中国的传统春节也不远了。自从长大后,我们仅剩的“年味”就好像只剩下积年假、抢车票,真正到春节时,就只剩下打牌、看春晚这些无聊的消遣了。
对于我们这些不在家乡工作的孩子,几乎年初一一过,年就过完了,就该收拾东西准备离家工作。而其实在我们家乡小澄海,要迎完“老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完年。
迎老爷,是我们潮汕地区的一个习俗,每个乡里,都有每个乡里各自供奉的“老爷”,也有各自“迎老爷”的时间和习俗。而我们乡里,就在每年的正月十六迎老爷,现在已经改成三年一次了。
记得以前,每到要“迎老爷”之前,就要准备很多贡品。“迎老爷”准备的贡品,都是乡里每家每户一起准备的,大城市里或许体会不到这种举乡上下一起办一个迎神赛会的同心协力,也体会不会这种浓浓的乡情与归属感。
迎老爷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有一头猪、一头羊、几百只鹅、还有各种果盘、斋盘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提前几天,由乡里的每家每户按人头交钱,然后由乡里的头头去买的,买了之后就会放在祠堂里,乡里会有人专门看着这些东西,直到正月十六那天再摆到临时搭建的“迎神点”。
“迎老爷”不仅要准备拜神的东西,还要准备“迎”的队伍。是的,“迎老爷”的队伍很长,由很多部分组成:三辆礼炮车、“老爷”(神像)、男子锣鼓队和女子锣鼓队、女子镖旗、“八宝”、英歌舞、仪仗队、潮剧队、二胡笛子古筝组成的古乐器队、双咬鹅等等等等,队伍浩浩荡荡也有好几百号人。
仪仗队之前是由乡里小学的仪仗队参加的,后来由于学生要以学习为主、学校不能参加迷信活动等各种原因,仪仗队是请了专业表演队来代替小学生。
男子锣鼓队则是乡里的年轻男子组成的,每天晚上去祠堂练习,每晚还有20元误工补贴,补贴的钱现在有没有涨就不知道了。
女子锣鼓队则是乡里的媳妇们组成的,都是谁谁谁家的儿媳妇,他们打起锣鼓来,气势也不弱。
潮剧队是由乡里幼儿园的一些小朋友打扮成潮剧里的人物,由三轮车载着,坐在上面,每到一个迎神点,就站起来比划一下。
女子镖旗队,则是一些未出嫁的乡里女孩担任的,有六人大镖、四人中镖、一个小镖,由这些女孩子抬着出游,美其名曰:“选秀”,毕竟是举乡上下的活动,也有很多其他乡里的人过来看,这时候在游神队伍里,就可以看看谁家的女儿长得好看点。
“八宝”队伍一般由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担任,一个一个小孩子打扮的跟金童玉女一样可爱,担着假的瓜果、鲜花这些物品,可爱极了。
英歌舞是潮汕的一种舞蹈,可以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没去申请而已。英歌舞一般都是请戏班子来表演,毕竟乡里人有限,要短时间学会跳英歌舞也很难。
二胡笛子古筝组成的古乐器队则是乡里的老人组成的,别看老人家一个一个弱不禁风的,吹拉弹唱起来,让很多年轻人都甘拜下风。
整个“迎老爷”的队伍,除了外请的,几乎都是由乡里人包办了,无论哪个年龄、无论性别,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去参与到其中来。这种参与感、神圣感、集体感是大城市里无法体会得到的。总有一些外人说潮汕人排外,确实,但正是这种小小的排外,也体现了潮汕人的团结,团结到可以全乡上下去做好“迎老爷”这样事。
“迎老爷”的细节文化有很多,包括我们乡里12个生产队分成的12联所在的12个祠堂所设立的12个迎神点,都有各自的装扮特色,每一个迎神点的装扮都有它的讲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想知道有什么特色,明年正月十六,请到我大潮汕的小澄海来,我一一给你介绍。这12个各有特色的迎神点是很有看头的,每年元宵节,都会领着我妈,带着我的小伙伴,一个一个去看,一个一个去拍照,看完之后,才会跑去凑热闹,看烟花。
乡里“迎老爷”是件隆重的事,从元宵节那晚开始,几乎乡里就是不眠夜,烟花从元宵节8点开始放,彻夜通宵的放烟花,走到哪,热闹到哪,每个迎神点都挤满了观看拍照的人,每个迎神点附近都有人在放鞭炮、放烟花。
凌晨六点,“老爷出宫”,由乡里老大嘴里念念有词敲响三声锣,再放三次礼炮,消防车开路,三门礼炮车接着,然后“迎老爷”队伍就出发了。
“迎老爷”队伍会走遍乡里的12个迎神点和乡里的所有主干道,经过的路上,会有一些乡里的企业提供饮料、烟、糖果给迎神队伍的人,免费的哦,不会趁机敲诈你的,渴了就喝饮料,嘴馋就吃糖果、橄榄,没人会跟你收一分钱。
走完整个乡里的主干道,大约下午四五点,“老爷”就可以回宫了。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踩踏事件,但我很自豪的告诉你们,我们办那么多次游神赛会,每一次围观的人都挤得人山人海,但就没有一次发生过踩踏事件,为乡民们点个赞。
这个正月十六你会来看“迎老爷”吗?
我是陈曼胖子,一个减肥成功的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