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每周500字人物

妖言三国:论诸葛亮出山之谜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25人  白丶o

文 | 乄妖乀

关于诸葛亮出山之记载,正史中有两种说法……

前文亦有提及,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文献表明诸葛亮是通过徐庶引介而来。

然《襄阳记》却载:“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显然与《三国志》所述存在冲突。

《襄阳记》虽多被裴松之所引注,却是研究襄阳古代人文的重要历史文献。因徐庶祖籍颍川,故而并未提及其人。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司马徽亦曾推荐过诸葛亮之事。

依《三国志·先主传》所载,袁绍兵败后,刘备南逃至荆州,后刘表遣其屯兵新野。在此期间,绝对不会发生司马徽推荐诸葛亮之举,毕竟此时诸葛亮年纪尚小,且刘备初来,亦不会在刘表的监视下在襄樊附近四处访贤。由此推断,如果此事属实,理应在徐庶推荐之后。

换言之,所谓三顾茅庐,并非人们想象中的连续行为……

依地图所示,隆中位于襄阳城西约20里的西山环拱之中,与新野相距二三百里,往返须数日。刘表遣刘备屯兵新野的目的是防备北方曹操,且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屯兵新野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可见刘备是时刻处在刘表的监视之下的,刘备如果多次往返新野与隆中,刘表会做何感想。

如此看来,刘备确有可能屯兵新野时,亲身前往隆中拜访过诸葛亮。但欲在短时间内三顾茅庐,客观上是不成立的。

诸葛亮何时出山,正史中并未有明确记载,依据《资治通鉴》推断应是在建安十二年末(207)至建安十三年初(208)之间。据《武帝纪》中载,刘表为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卒,九月曹操兵进新野时,刘备则屯兵于樊城。以此推断,应是刘表知己大限将至,方才将刘备召回至樊城,以为前驱。

如此则给予了刘备多次拜访隆中的可能,亦提供了诸葛亮出山的先决条件……

无论是徐庶、抑或司马徽推荐诸葛亮时,是否会违背诸葛亮内心之意愿?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点类似现今的广告标语。纵观管仲、乐毅一生之功绩,无不表露出诸葛亮心中的抱负。参《魏略》、《襄阳记》所载,诸葛亮与徐庶、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关系紧密,平日里谈经论道,怕是对诸葛亮之抱负早已了然。

甚至徐庶投刘备亦可能是受到了诸葛亮的影响。毕竟徐庶最终还是北归了曹魏,说明徐庶对于刘备的认可程度不及诸葛亮。

而‘隆中对’亦绝非诸葛亮在见到刘备后的即兴发挥,其策略完全是为刘备量身而定,荆、益二州再无他人能够胜任。甚至是刘备一入荆州,即引起了诸葛亮的关注。

诸葛亮既然如此倾心刘备,又为何会出现‘三顾茅庐’之说,不是略显矛盾吗……

诸葛亮出山之时不过26岁,略显‘人幼言轻’,但诸葛亮的志向却是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自是希望能够得到刘备足够的重视。故而对刘备避之不见自是有考察自己在刘备心中分量之意。

且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并未授其任何官职,并未拜为军师。博望坡之战发生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与诸葛亮毫无关系。(在战斗中,刘备并没有用火攻,而是烧了自己的营寨,诱敌深入,然后以伏兵破敌)

直至诸葛亮出使东吴,合纵连横。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占荆南四郡,始授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刘备亦并非如小说所言……亦有考察诸葛亮之意

如同贾诩选择投降曹操需要时机,诸葛亮出山亦需把握时机,而时机的关键有二……

其一,在于曹操的动向。诸葛亮初出茅庐,急需一个契机能够迅速进入刘备集团的核心圈。而曹操南征正是千载难逢之机。

其二,在于刘表的状况。诸葛亮作为黄承彦的女婿,与刘表沾亲带故,又有伏龙之称,此时投刘备而去,刘表作为荆州之主会做何感想?黄家能够承受住来自刘表的压力。且刘备尚寄居于刘表麾下,刘表是否怀疑刘备居心叵测,而有意排挤。无论如何皆会对诸葛亮隆中策产生影响。

故而时机未到,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出山的,方才有了‘三顾茅庐’。


而关于诸葛亮出山尚有另外一种说法……

据《魏略》所载,‘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时刘备屯於樊城,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明确指出是诸葛亮主动面见刘备,却是与《三国志》以及《出师表》中三顾草庐之说背道而驰。

且记述中更加诡异的是,刘备见诸葛亮单独留下,却不予理睬,反而是拿出髦牛尾编结起来……而记述最后诸葛亮向刘备谏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暂且不论其真实性,其‘结毦’之说明显带有贬低之意,讽刺刘备织席贩履之辈。

而且有关诸葛亮之谏言,仅是提出了增加军队数量的办法,然具体如何令游户主动到官府如实报备却并未言语,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整体感官皆与诸葛亮之行为准则格格不入……

诸葛亮早孤,随其叔父诸葛玄生活。待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可谓是毫无背景可言。然诸葛亮却是步步为营,先是不断提升自身学识,再而接触荆州名士,提高自身声望。据《襄阳记》载,‘诸葛孔明每至公家,独拜床下,德公殊不令止。’如此逐渐进入到了荆州名士的圈子……

据《襄阳记》引《先贤传》载,‘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故而卧龙,并非诸葛亮自称,而是出自庞德公。(卧龙之名亦与卧龙岗,隆中之地并无卧龙岗,卧龙岗位于南阳郡宛县,与隆中相距甚远)

换言之,如果没有庞德公、司马徽这些名士为其宣传,诸葛亮即使学识再高,亦无用武之地。

不仅如此,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将女儿许给诸葛亮。其言,‘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然此言更像是黄承彦为考验诸葛亮志向、气度而故意为之,亦有可能是谦虚之语。然退一步而言,发色偏黄、肤色偏黑并不能说明丑,仅是审美观不同而已。

重点是,据《襄阳耆旧记》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即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关系,诸葛亮通过联姻而晋身上层社会。

综上所述,以及从诸葛亮留存之文献判断,《魏略》所言并不符合诸葛亮步步为营、谋定后动之一贯作风。然《九州春秋》亦如所言,故而裴松之在作注之时,亦未敢过多评价,仅是言道‘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最后,刘琦、刘琮均为刘表前妻所生,乃是亲兄弟,并非同父异母。不过刘琮因娶继母蔡氏之侄女为妻,从而获取蔡氏之信任。而诸葛亮作为黄承彦的女婿,其岳母即为蔡瑁之妹,诸葛亮自是不愿为刘琦出谋划策……

关灵净妖❤妖化魂注

文集目錄   |   前篇:還原徐庶本來面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