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人心”和“道心”?欲望真的就该抛弃吗?
每日一悟(8):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于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朱熹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并且道心为主,人心听命于道心。乍一看貌似挺合理的,但是王阳明却认为道心和人心都是一个心。没有人欲掺杂的心是道心,掺杂了人欲的心是人心。人心如果能够去除私欲而得其中正即是道心,而道心如果失却了中正即是人心,并不是有两个心。天理和人欲不会同时存在,所以没有天理为主,人欲听之的说法。
可见人心和道心只是一个心,而我们每个人都存有道心,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成圣。唯一要做的就是去除私欲,光复道心。道心就像一面镜子,私欲就像镜子上的灰尘,你每擦掉一分灰尘,道心的模样就越凸显一分。当镜面上全是灰尘时,道心将无法发挥作用,良知将无法分清善恶。
我们普通人镜面虽然有灰尘,但是偶尔道心还能从灰尘间隙中发挥作用。正如我们看见小孩落水,心中的良知会发出恻隐之心。如果发不出来,一定是为己的私欲太重。所以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可能有人会认为欲望并非全然都是坏处,人如果没有了欲望,世界都将停滞不前,现在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们的欲望。欲望本身没有对错,只看欲望是为己之私,还是大公无私。如果是私欲,必然会导致失败,并且人性扭曲,社会混乱。如果是为公的欲望,必然得到社会的认可,成功亦是必然。
《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尧舜都是圣人,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 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人心非常危险,道心隐微不易发现,平日里“惟精惟一”,始终持中守道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