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提问,通往一个没有抱怨的未来
1.诸行无常。一切都处于生起—变异—幻灭中,迁流不居绝无常性。这是佛教中的一个观点,表示一切都在变化中。
这是德 沙泽尔的一个观点,他认为改变在见咨询师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甚至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使用一种方法把这种改变稳定下来,持续下来。
在咨询中把这种小的改变,放大成大的改变。也就是咨询师本身不需要负责改变,需要负责的是帮助来访者扩大。

很可能来访者见心理咨询师之前,就已经发生改变了。改变是中性的,心理咨询师就是通过发现,认可,鼓励放大,他向治愈方向的改变。
2.找到原本沟通模式,设置合适的任务,打破模式,改变,用新方式方式谈论他们的生活。
这句话回答了如何放大。通过谈话看到这个人,他跟其他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问题一定会在关系中,诞生,呈现,发展,解决。
所以关注关系,就能看到这个人的问题和改变契机。这让我想到格林童话中蓝胡子的故事,看到了一个小说中的解释。
蓝胡子在出门之前特意告诉妻子,其他房间都可以打开,不能打开那扇小房间。为什么要特意说这句话呢?
如果他真的不想让妻子知道,他会想到其他的房子或者是用其他的方法,而不是在这间房子里,还特意告诉妻子。
小说中是这样解释他的这一行为逻辑的。在夫妻关系中,蓝胡子内心里有个角落,希望被妻子看见,所以告诉了她,但是又不希望用同一个方式杀死她。
3.焦点解决取向的支柱:奇迹提问。我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方式的呢?19年10月,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说到的。

《了不起的我》中提到的,它假设一个没有抱怨的,只有美好期待的未来。假设那个未来的自己就站在对面,现在这个无力憔悴,痛苦的自己坐在旁边。
然后寻找现实生活中,支持未来期待发生的行为。然后放大这些行为,让奇迹发生。说起来感觉好简单呢。
奇迹提问的标准模板是这样的:假如昨晚发生了奇迹,问题已经解决了,但你睡着了你不知道解决了。那么,第二天你是怎么发现这个奇迹发生了的?会有哪些不同,告诉你发生过一个奇迹。
根据这些问题,一步步发现可改善的行动和方向。确定一个目标,然后设计具体的行为,达成这个目标。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确立目标的工具。当目标确定后,也就知道了要去哪个方向,然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的攀爬,就可以了。
4.奇迹提问—正向期待—感觉良好,哪怕是假装—持续。并且遵循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尽可能简洁。
通过奇迹提问,表达正向期待,设计一个没有抱怨的美好的未来,然后通过言行举止,把这个未来召唤进生活中。
最初来找心理咨询师的,大多都属于情绪低落沮丧的状态,所以表达出正向期待。哪怕是假装也好,只要能去行动,因为在行动中会自己催眠自己。

而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尽量简洁,不要话太多。沉默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可以促使人做出改变。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