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和远方小说伯乐啄木鸟的卓收文专题诗歌散文系列

海滨小说||七夕·私奔

2023-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声明: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海滨小说||七夕·私奔
海滨小说||七夕·私奔

这里是巴蜀山地的一处古镇。夏虫唧唧,蛙鸣悠扬,流萤乱飞。偶尔吹过来一缕风,还残留着白天的燠热。祖孙俩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说着话,重孙子仰头看天,星光灿烂。

七夕节前,夜色降临,满头花发、拄着拐杖的王仲德老人端着一大瓷缸凉茶,在葡萄架下摇着蒲扇,跟刚满七岁的重孙子王俊博,坐在一块大青石板上纳凉,重孙小名水生。

水生最喜欢听太爷讲故事,桃园三结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还有女娲补天呀,嫦娥奔月呀,后羿射日,牛郎织女……

水生听着,满脑子奇怪的想像,打心眼里佩服太爷,觉得他的肚子里装的不是茶水,而是数不完的故事。

后来水生听舅姥爷说,太爷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其实,你太爷传奇的一生中,有许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太爷今年已经八十二岁了,听说他小时候念过私塾,能写会算,偷偷读过一些杂书。后来到处都在闹革命,他停了学,在小镇一家木器社当学徒,跟师傅学艺,头脑灵光有眼力,又会说话,手脚勤快,出师成了手艺人。

因他能识文断字,能掐会算,当过几天临时会计。当时由于师资匮乏,镇上就安排他在一所寺庙改成的学校里教书。他字儿写得好,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水浒,西游,三国,三侠五义,封神演义,还有今古传奇故事。

镇上的孩子很喜欢他,但后来就有人检举揭发他传播封建思想糟粕,革委会停了他的工作,因他有木工手艺,最后被安排在供销合作社,负责木器经营,一直干到二十二岁那年。

那年夏夜,七夕之夜,镇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二十二岁的王仲德,跟地主家十八岁的三闺女李桂兰私奔了!

说起李桂兰,镇上的男女老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两根又黑又亮又粗的长辫子,一直垂到腿弯里,走起路来,一步三摇,让男人心旌摇荡。

还有那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清澈明亮,像镇上那汪泉水。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性情温婉,说话声音清脆悦耳,一笑嫣然,像三月的一缕风。

李桂兰出落得如此美丽,后来却因为家庭成分是地主而受到牵连。父亲和母亲挨批斗,她也被视为黑五类而遭受冷眼和歧视。她的母亲过去也是美人胚子,听说当年是八抬大轿吹着锁呐迎娶到李家大院的,后来批斗时被挂上石板,戴上尖尖帽,在镇上游街示众,被造反派的后生当众羞辱。

李桂兰的母亲,曾经是富家千金,心高气傲的她,因为受不了这种非人的折磨,喝毒药投水自杀,被打捞上来的时候,已经是面目全非,许多目击者跟家里谈论时,浑身打着哆嗦。

自此以后,李桂兰变得沉默寡言,眼睛里的光也黯淡了,辫子不知何时也剪掉了,变成了齐耳短发。出门总是躲着镇上的人,连走路也总是蹑手蹑脚,低着头,逢人再也不爱笑了。

王仲德在家里排行老二,上面有大哥和两个姐姐,此时均已成家。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还在上学。每次上下班的时候,从家里到供销合作社的木器社之间的路,要经过李家院门口,偶然遇见也只是点点头。

正因为如此,细心的王仲德也发现了自从李桂兰的母亲死后,这个姑娘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让生性善良的王仲德的同情心,像潮水一般泛溢。

李家的大院子本来有三进,最先被拆除了大门和照壁,大院子做了镇上的场院,高大敞亮的上房做了镇上的临时会议室,东西两边的厢房分给了贫下中农。李家上下八九口人挤在后庭和两间耳房,进出都像有人监视。

李桂兰的父亲夹着尾巴做人,逢人就陪上笑脸,家里其他人除了参加各种活动和劳动之外,深居简出,连屋子里的空气都像是凝固了,压抑的气氛让天性活泼的李桂兰喘不过气来。

所幸后院里有两株桂花树,还有一个小小的菜园子,院墙西边是茅房,东边是小柴房,柴房后面有一道后门。每一次批斗会结束,李桂兰的父亲悄无声息地回到家,喝一碗凉水,颓然坐在后院的桂花树下,静默不语。

李桂兰偶尔陪父亲坐一会儿,在菜园子里摘一把小白菜,烧一碗菜汤,端半碗杂粮饭,恭恭敬敬给父亲放在石案上面,催促着父亲趁热吃下去。

这是他最小的闺女,也是他的掌上明珠,可如今一切都彻底变了,翻天覆地一般,他省吃俭用,苦心经营大半生,却不曾想到头来是这般结果!

在王仲德儿时的印象里,地主老财李成玉在这个镇子上,是一个有身份地位、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的人,举手投足之间,还有些绅士风度,只是对自己和家人比较严苛,对雇农和长工比较抠门儿。批斗会上,有人声泪俱下控诉他剥削贫下中农的事情,比如干最累的活,吃浆水菜炒杂粮饭……其实李成玉家里人也吃这样的饭。

从牙缝里一点点抠出来,靠节衣缩食和租地积攒的钱,从抽大烟的李三和好赌博的董寿禄那里买来土地,没过多久就遇上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后,划了地主成分,文革时期挨批斗,王仲德在公开场合,跟大家一样举拳头喊“打倒xxx”的口号,但是私下里他是有些同情李成玉一家的。

这种同情心泛溢的时候,对李桂兰就生出了一份怜香惜玉之情。在王仲德看来,李桂兰是一位善良、美丽又无辜的女子,不该受到这样的牵连。

正因此,每次遇见桂兰的时候,他总是对她露出善意的微笑。有时候趁四下里无人的时候,塞给她一块手绢或几颗水果糖。李桂兰多次婉拒,但是架不住王仲德眼里的温热、真诚,便接受了,心里对仲德充满了感激。

在那样的年代里,一份美好的感情就像掩压在土地深处的种子一样,悄悄地萌芽,然后潜滋暗长。王仲德满脑子都是李桂兰,她温婉的面容,她忧郁的眼神,她娇羞妩媚的样子……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桂兰的心里,慢慢住进来一个懂文墨又有手艺、待人热情、真诚善良的男人。在父亲遭批斗、母亲离世,因为家庭成分而四处遭冷眼的环境里生活,王仲德伸出的手,就像是暗夜里一道温暖的光。

他俩就在那年春天的夜里,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开始偷偷见面了。李桂兰趁家里人都睡下来的时候,以上厕所为由,从小柴房后门闪身出去,只为跟仲德温存片刻,然后迅速返回。

春天的夜晚,空气里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菜园子里的蚕豆花、豌豆花散发着淡淡的芬芳,但跟仲德身上男子汉的味道比起来,桂兰更喜欢后者。

白天的小镇,大家上工的上工,上班的上班,跟往常没有两样。谁也没有发觉王仲德跟李仲德已经好上了。

每一次幽会都是那么紧张!仿佛做贼一样,可愈是这样,王仲德就愈是兴奋异常,心在狂跳,浑身上下都有一种蓬勃的力量,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李桂兰既盼望又害怕,盼着天黑盼着跟仲德亲热,又害怕被家里人察觉更害怕被外面不相干的人撞见,心里既甜蜜又提心吊胆,可是又身不由己。

拉手手,亲口口,在那个年代里是一件犯忌讳的事。可愈是禁忌,就愈是好奇,愈是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

王仲德和李桂兰,也不知道这就是被压抑的爱情。他们只是热切地想念着对方,拥吻着对方,在苦涩的日子里偷尝着一种令人窒息和眩晕的甜蜜。

外面的世界似乎愈来愈模糊了,王仲德上班的时候,偶尔走神,自觉有些失态,便极力掩饰,埋头整理木器或者账目,他心里只有李桂兰一个人。

李桂兰忙针线的时候,心里也想着仲德,一不小心,针扎了手,吮着手指四下里张望,幸亏没有人发现。桂兰烧水做饭的时候,心里也想着仲德,因为走神,差一点把锅里水烧干。

这样的情形愈来愈多,两人的思念愈来愈炽热。他们担心被人发现,却又控制不住自己,幽会时间延长了,心里的火苗子愈蹿愈高,愈来愈大。

终于在七夕前不久的夜里,仲德下定决心要带桂兰远走他乡。他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把自己省吃俭用攒的钱和粮票、布票、油票卷在一层又一层的旧报纸里,他要带桂兰逃出去。

桂兰胆小,担心父亲捱不住这样天天挨批斗的日子,担心家里边因为她再受牵连。可是这样谨小慎微、提心吊胆的日子,啥时候才是一个尽头?

桂兰思来想去,仲德读过书,识文断字,又有木工手艺,忠厚善良,热情真诚,对自己也是掏心掏肺,最终桂兰下定决心,是因为仲德一席话:

树挪死,人挪活。我凭手艺,能养活你。如果继续在这个地方熬下去,我们能有啥好结果?我们心里都最牵挂对方,渴望成为一家人,但是现实允许吗?不允许。不但不允许,而且会被当作反面典型,甚至对你更不利。

现在这种夹着尾巴做人,提心吊胆的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啊?要想咱们两人有一个好出路,不给家里人添麻烦,咱俩趁着七夕夜,一起走吧!世界这么大,凭着我识文断字又会木工手艺,就不信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

桂兰怀着对外面世界的美好憧憬,对仲德的感激与信任,她坚定地朝着他点了点头,约定了七夕之夜私奔!

当年,这件事在镇上炸了锅。人们将信将疑,还有各种猜测。过了两天之后,革委会主任凭经验判断,二十二岁的王仲德带着地主家的十八岁的三闺女李桂兰私奔了!王家和李家乱作一团,哭爹喊娘,一时也没了主意。

很长一段时间里,巴蜀山地古镇上的男女老少将这件事作为谈资。惦记关注李桂兰的人在李家门前打听,垂涎她美色的人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飞短流长,他们对王仲德充满了羡慕嫉妒恨。镇上派民兵四处找寻无果,两家人托亲戚四处打听,也杳无音信。

岁月荏苒,转眼之间,十年光阴已匆匆流逝。地主李成玉不堪忍受日复一日的批斗,身心俱疲,加之最心爱的宝贝女儿音信全无,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离开了人世。王仲德的父母盼不到老二的消息,一夜之间白了头,先后相继离开了人间。人们忙于各自的生计,也渐渐淡忘了这两个人。

那些最艰难的年代,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大炼钢铁和文革,巴蜀山地不少的手艺人为了生活,流落到秦岭以南的山乡之间,走街串巷,有磨剪子磨菜刀的,修鞋补鞋的,有锔锅补锅的,弹棉花的,剃头劁猪的,做木工活的,借住在干活的主家三五日,靠手艺吃口饭,挣点钱。山寨乡村的民风淳朴,待人厚道,也有一些手艺人攒够了钱,过年前跋山涉水赶回家。

王仲德和李桂兰,当年就是沿着川陕道一路奔逃,马不停蹄,来到了古阳平关的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两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听老人说,徐向前的部队经过这里时,两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后来也没了音讯。看着他俩蓬头垢面的可怜样子,动了恻隐之心,收留了他们,对外宣称是远房亲戚。

就这样,他俩怀着感激之情拜老人为干爹干娘。李桂兰侍奉两位老人,洗衣做饭,识文断字的王仲德凭木工手艺,走街串乡讨生活。二老有革命家属的身份保护,加之周围住户稀少,很少有人关注怀疑,说长道短。小两口恩恩爱爱,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

不知多少回,他们在夜里想起自己的父母家人,相拥而泣。可是如果不离开那个是非之地,他们俩又怎么可能在一起呢?能遇上二老这样的恩人,他们又感到十分幸运。王仲德给老人打了几样家俱,还用自己攒的钱买了木料、砖瓦,把老房子翻修了一遍,一直把二老送上山——养老送终。

他们在这里先后生养了三个孩子,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十年时间,匆匆过去,一家五口的日子,虽然也不宽裕,但是至少还不至了受冷挨饿。

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终于过去了,许多巴蜀山地的手艺人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听说搞土地承包了,也允许个人经商了,头脑灵光,消息灵通的早已经开始在老家干得风生水起。

王仲德和李桂兰也开始心动了,夫妻俩在一起这么多年,相濡以沫,从来没吵过嘴,红过脸,即使为了孩子们的吃饭穿衣的事犯过愁,王仲德也能想尽一切办法对付过去,他疼爱体贴自己的女人,女人也对他百依百顺。

最终让他俩下定决心返回古镇,还是因为一件事——已故老人的大儿子在红军剿匪战斗中牺牲,二儿子跟随大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勋,组织了家庭,有了一对儿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营长,在松骨峰战役中壮烈牺牲,现在烈属儿女长大成人,带着父亲生前的遗愿,经过组织多方打听,他们千寻万觅才找到这里。虽然物是人非,但认祖归宗却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落叶归根也是人之常情。

王仲德和李桂兰谢绝了烈属的诚意挽留,将这里的一切,物归原主。烈属跟县政府交涉,派了一辆老吉普,将他们一家五口送回到久违的古镇。

古镇上当年的知情者,一眼便认出了从吉普上下来的王仲德和李桂兰。他俩看上去,还是那么年轻,王仲德那么有朝气有活力,李桂兰还是那么漂亮有韵味!三个孩子眉清目秀,穿戴干净而整齐。老一辈人,大多已经故去了。许多同龄人,看上去都仿佛经历过不少风霜,显得沧桑而老成。

当年私奔的话题,再度成为镇上的热点。亲人重逢的时刻,相对而泣,悲欣交集,相逢一笑泯恩仇。相认的过程自然而亲切,打断胳膊连着筋。

以后的漫漫岁月里,王仲德因为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又识文断字,还有木工手艺,很快就办了木器社,招了徒弟,生意红红火火,在过去留给他的老宅基地上重修了房子,帮衬着自家和桂兰家的兄弟姐妹,靠给人修房造屋,加工木材,卖木器,带动了古镇的经济发展,成为第一批专业户。

多年以后,王仲德将手艺和家业给了儿女,自己和老伴李桂兰依然那么情投意合,默契到对方的一个眼神和一个表情都能很快心领神会。儿女们耳濡目染,家庭和睦,开枝散叶,已是四世同堂,二十余口人,是镇上少有的没有分家的户族,可谓人丁兴旺。

现如今,六十年,弹指一挥间。重孙水生童言无忌,好奇地问及太爷当年七夕私奔的事情,勾起了老人对往事的回忆,他从来不曾后悔过当年的决定。身板硬朗的太奶满头银发,耳聪目明,七十八岁了,习惯了早睡早起陪仲德散步闲坐,依然像先前一样知冷知热,嘘寒问暖,羡煞了镇上的老人。每逢七夕节来临,他俩当年私奔的故事,跟牛郎织女的传说一样,被镇上的老人们讲述了一代又一年。

时间刻度——2023.08.16-22日酝酿创作,反复斟酌,修改,七夕节前完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