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对孩子来说多重要

2020-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林何凤

《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语道破学习的三重境界:知——好——乐。

家有学龄期的孩子,我们希望他乐于学习、喜好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不是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骂而学习。

心理学上将这种不需要外界驱动、主动自发做事的行为,称作唤醒了“内驱力”。

那些拥有内驱力的孩子不用大人催,将学习从“老师让我学、家长让我学”变成“我想学、我要学”的内在愿望。

比如前段时间刷屏的“屋顶男孩”小通,因为为了考上梦想中的浙江大学,他每天5点起床爬上屋顶听网课,只为蹭邻居家的网络。

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动力十足。

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就是这么上进。

因为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变好,哪怕家长没有要求,哪怕外界环境恶劣,都不能阻挡孩子自发努力的脚步。

更重要的是,那些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成年后依然不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不断迈向卓越。

《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一书指出:

“内驱力是君主、篮球巨星、商界领袖等世俗意义上取得成功的人,在已经坐拥权力、名声和财富之后,仍然能推动自己前进的东西。”

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不要任何外界的推动,也会主动自发地追求卓越。

心理学学者李雪说:

“正常发展的孩子,天然会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

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其实都是孩子与生俱来想要探索的。”

所以,每个孩子天然拥有学习的内驱力。

可为什么我们教育孩子那么费劲呢?

《孩子的情商》一书说: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做事的动力,其实是因为我们大人(包括老师)用过度的外在推力,伤害了他们的内驱力。

家有内驱力受伤的孩子,只会让家长累、孩子怨,两不相欢。

大人越用力地驱动,孩子越不愿意配合。

这种矛盾对抗到一定程度,那个一直被动的孩子慢慢就会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到了青春期(14岁左右)之后,他也许会用更叛逆的方式反抗这种被动。

前不久,杭州男孩强子因为在家玩手机被爸爸训斥“不上进,不够努力,将来没出息”,感觉很受伤,留下一张纸条便离家出走了。

警方用了4天3夜才追查到强子,原来他为了证明自己“有出息”,去一家电动车商行打工了,打算混出点名堂再回去。

所以你看,孩子本身是有上进心的。

只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孩子反而放弃了学习,转而用别的方式证明自己。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

能为自己做主的孩子,才能唤醒内心的力量。

而在外界因素逼迫下不得已努力的孩子,动力不足,学习效果打折扣不说,长时间的逼迫会让那个被逼急的孩子,越来越叛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