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改变》|自我
前两天玛卡巴卡写了一篇文章,并附上了一张图,我觉得有意思,去搜索发现是《5%的改变》,当即我就加入了微信读书,没想到那天下午玛卡巴卡就来找我,让我看这本书,并强调前言一定要看三遍。
才看第一遍我就已经有了很多想法,到第二遍我就忍不住把我的想法写了出来,于是《行动》就出现了,我向来很少在看完一遍的内容又立刻再反复看的,所以到第三遍我没有立刻看完,反而被自己的各种行为打断了几次,才终于看完第三遍,我把这种行为归为自己不够耐心,急着去看接下来的内容,也归为第三遍也许我有了一种我是在做任务的感觉,所以失去了耐性。
9月25日,今早醒来,我终于跨过了前言,开始看内容,刚看了第一篇《我为什么总是搞砸自己的人生》,我又有了想法,我本来想与别人分享,可是我突然却觉得还是做记录下来更好。
像作者所说,看本书的例子,也许会有一种自己的想法被说出来的感觉,然后觉得对方说得对。在看这一个例子的时候,其实例子的主人公这种行为就是大多数人都有过的,一边谴责自己,一边又觉得自己死性不改,过去如果有记过日记的话,基本上都是消极的、打击自己的话语,于是从未心安理得地放松过,总是惴惴不安地过着消遣的日子。
作者给出的是让“旁观者”与自己对话一周,并反馈。看到主人公一周的反馈,我有深深的体会,在过去这一年里有很多次我都会分裂出一个旁观者与不愿改变现状的自己的对话,是在这个过程里,我慢慢接受了很多以前我不愿接受的自己,我有很多面,可是我认为她们几乎都是不好的,所以过去我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也很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信任我的家人。
一年里旁观者与自己反复对话,让我清醒了很多,当我接受了每一面的自己,改变悄然发生。
读《先给失败找好理由》有感:
有时出现叛逆的心理是因为觉得那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因为觉得那是外界逼迫自己不得已做出的选择,所以总是觉得你想要我好,却不是我要的,那你要逼我,我就干脆搞砸,鱼死网破让你们也不好受。
其实一直都知道有这个心理,在努力地尝试改变,可是发现很不容易,或者说非常的难,我有自己心里一道难过的坎。如果我能让自己意识到这是我的自主选择,我想会好过点。
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坚定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节奏去走,如果有谁试图逼自己加快速度做决定,告诉对方:我不会这样做。
其实我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只是还不够坚定,有时还会动摇,每一次的成功请给自己一个仪式:我很棒,我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是失败了,也告诉自己:我很棒,我已经努力捍卫自己的立场了。
读《自律为什么这么难》有感:
自律只是用来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这样简单清晰的道理(或许不是道理而是解释?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我居然到现在才明白。
有时怪自己不自律,一旦能坚持一段时间做某件事就感觉满足,却没想过,我要坚持做那件事(叫作目标吧)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原来我一直追求的是做到“自律”这件事,而不是我原先的目标了。
所以做到自律这件事对我有什么用?仔细一想似乎没有意义,以后要多多注意这个雷。
关于“实验者心态”的看法:
做事不是为了结果,那是为了什么呢?
这就是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探寻真相——无论结果符不符合期待,它都会增进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因为真实世界的规律就是如此。(原文)
如果对一件事情有想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做。就拿美食来说,总要试过才能知道你会不会喜欢,而不是凭着别人的评论就决定自己喜不喜欢吃。
对于世界的规律什么的我不了解,但是我想,如果不对结果抱有想法,就只是先试一试,有时候可能真相都不重要了,我们对未知感觉恐惧,对已知总是更容易去行动,所以你去试,做过以后对事情有了一点了解,有了解就容易增加你的信心。
总结:
我们喜欢探寻自我,这个过程看起来挺安全,其实它有很多陷阱,可是具体我却很难说明白,但我就是看到它的陷阱。
关于自我,我也有一点小感受,好像接纳自己是自我觉醒的第一步。我们有好多面,是否能全部接受是改变开始的第一步。
接受不改变,改变就开始了。我想我大概明白这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