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产业的“遗火”照亮今日脱贫的天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向来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上,将各村,各地域的传统产业同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看看它们是否还有发展的生命力,从而借助现有的生产力将其发扬光大,古为今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前不久,在薛庄村扶贫期间,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路过大栗树组的田间。一处土路旁,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妇女,领着一个十来岁,一个两三岁的两个小女孩在那里烘烤竹扫把,旁边随便放着她何定型的和尚未定型的作品。这样的量我猜她们是做来售卖的,只是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让我猜想这个东西并换不了多少钱。
竹子这种原料在附近应该不难找,也许只是费力气砍的事儿,如果真能变现的话,我们也可以种,因为这里有大片的荒山野岭可种。制作竹把扫仿佛没多少技术含量,但是我估计也不是人人都会,这就是市场竞争优势之一。这种竹扫把在以前打场收麦的时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春季庙会上,家家都要添置一把两把新的。现在变成了大型机械化作业,用到它的时候少了,一个新的可能用上两三年不至,这自然就影响了它的销量。但是,它在乡下混不开了,可以进城啊!
现在,到处都在搞环保,别的不说,单单我们市的环保工人每年要用到多少把竹扫帚?如果他们都用薛庄的,那个妇女肯定就不会那样漫不经心了吧?如果有关单位做好了这种购销渠道,那不也为村民增收,为贫困家庭增收开辟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财路吗?
还有,女同志大概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将地板砖上的头发打扫干净是一件头疼事。现在市场上卖的拖把,塑料扫帚都不能很好的解决。拖把就不用说了,塑料扫帚上往往粘的像个鸡毛掸子,还需要用手一点点儿的把它们拔下来。后来生活小妙招上出了一招,让用丝袜套住扫,首先,丝袜那么小根本不好套,套不了两次就烦了。上次我在寺坡四街坊菜市场买了一把用高粱穗做的传统扫帚。这个老汉就很精明又用心,扫把做的非常美观,高梁壳都去掉了,看起来干净漂亮时尚,复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卖十块钱,跟超市里的塑料扫把差不多,但是功效可大不一样。几下子就把地板上的头发毛絮扫的干干净净堆到了一起,自己一点不带。这大概因为是它们不起静电的自然属性吧!看看,现代工业产品不及传统产品了吧!如果,有人成头,把这个传统扫把做的像工业产品一样美观,我相信他也可以做成一个像样的惠农产业的。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农村不是缺少产业,而是缺少把被现代工业掩盖的传统农村产业做大做强的人!商业离不开农业、工业,在今天的商品大潮中,农村产业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并且敢于善于跟工业产品相媲美,亮优势,跟市场,他们也会成为一只不可轻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