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有所得
房间外面,传来我爸和我妈打电话的声音,“晴阿几呢,她干嘛去了,怎么也没听见她出声”,我爸在这头数落着我,“玩手机啊,成天关在在房间里,也不出门”......我装作没听见,继续看着平板播放的视频。是啊,我成天一个人在干些什么呢?
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更多的是置身在学校里,除了每天的那几节课,还有批改不完的作业,不时地与同事、学生交流,确实只有晚上可以有一个人的时间。双休日里,一般只有我一个人在家,我不想走出房间面对那有些空冷的房子,好像也只有自己的这个小空间里,我不觉得空荡。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我坐着我精心设计的书桌前,看到左右堆砌的书籍,这样的环境迫使我放下手机里的娱乐,留出更多的书籍来学习。
不得不说,以前刚当班主任的日子,每天脑子里想的是怎么处理学生问题、怎么照顾到班上每个学生、怎么提高班上学生的整体成绩,很难有精力挑出时间,学习一些自己想学的专业知识或者别的有趣的东西。后来,班主任工作逐渐上手之后,自由时间被自己腾出了一些,但是我发现这些时间还不够我放松、娱乐,也不想多学习。现在,没有当班主任了,其实是多了很多时间,但是我不得不批评自己,经常性地刷剧、刷小视频、逛淘宝......我对这难能可贵的“非班主任”时间,有些愧疚。
大概,从11月份开始,我慢慢控制自己的娱乐时间,捡起学习的习惯,无论爸爸在家与否,我都经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我发现,确实学习的状态渐渐找回来了,自己给自己注入意念的时候,好像电视可以不看、视频可以不刷、淘宝也可以不逛。
我开始打开那本陈年书籍,那是一本旧的发黄的、厚厚的、大学时发的、章振邦老师主编《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看到上面印着很多上大学时,我写的哪些稚嫩的笔记,回味起那时候,觉得这本书真是晦涩难懂,还枯燥无味。但是我现在却把它当个宝,拿着笔在本子上不停的概括出重要内容。很多专业的词汇,比如词素、双重谓语、操作词......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都可能不会用到,但是我发现我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对它了解的更多了一点。而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我也更新了一些自己不专业的认知和说法。比如:句子的结构,应该是由“主语+谓语”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的动词词组、宾语、补语、状语都是谓语的构成部分。而我之前和学生讲的一直都是“主、谓、宾”,按书中的说法,应该是“主、动、宾(补、状)”等。就如醍醐灌顶般,又给自己注入了新的能量。
我开始找一些名师的优质课视频,通过找同行、看公众号推荐、网络搜索等方式。这个想法从以前到现在,我一直都有这种意识,但是我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永远都在说的路上,脚步却留在了做的起点。趁着有时间,我打开了从朋友哪里找来的“全国小学生英语教学比武”的视频,一边播放一边暂停,把赛课老师整个教学流程,都记录下来。我打开的第一堂课是一堂听说课,主题和“or”字母组合发音相关。花了我一个多小时,听完了一堂时间为35分钟的课。一边做笔记,一边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我发现,我有些为自己现在的教学风格感到惋惜。我好像除了照搬硬套,教学缺少了很多的创新元素,对比我刚教书的前两年,我的课堂也缺少了一些活跃和氛围。我更加重视的是结果,而忽略学生在过程中的享受和习得。但是,我想自己是一部分原因,也很惊叹视频里那些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英语词汇量,简直堪比初三毕业生。虽然有些现状,我也无能为力。但是这个学习的过程,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提醒:我需要不断地输入,我才能有很好的输出,才能让自己有所“变”、有所“新”。
我们总是会不经意间去对比,为什么同一个班、同一个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我们怎么有这么大差别。有的人考上了研、有的人违约去了不一样的平台发展、有的人去了大城市、有的人成了小有名气的教育人士、有的人还是小乡村里的小透明......虽然这里面含有每个人的选择,但是我想不同的是,那些有所突破、有所发展的人,一定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学习”。
写到这里,有些为自己觉得无力、困觉。但是我又对自己说,我很开心我还知道“学习”,知道“学,必有所得”。我希望,我能一直不忘了学习,坚持学习,那可能“小透明”也会拥有让更多人看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