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童教育心理学》(二)

2019-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萧筱10646

1、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指向生活中有建设性的一面,那么,他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建设性的一面。他也会因此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并在这种建设性和有益的活动中感受到一种价值和力量。

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指向生活中消极的一面,那么,他就无法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和两性问题),因此也就不能获得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欢乐。

“半杯水”有人看到是只有半杯水,也有人看到是还好还有半杯水;从一个监狱的门看出去,有人看到的是无边的荒野,也有人看到是满天的繁星。

一个人带着积极性的意义时,他的解决方法也会具有积极建设性的一面,而结果往往趋向于好的一方面发展,正如有人说:爱美的人运气一定不会差。

而一个人常带着悲观消极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时,那么,他是无法去解决他遇到的那些似乎永远都没有终结的问题,当然他也只会在这种痛苦中越加消极。

行动最终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源于一个人的生活目标。

2、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一个爸爸有一天出门,看到自家孩子正用石头在自己的车上写字,一气之下不小心把孩子打到骨折。后来才发现,孩子在车上写:爸爸,我爱你。

《爸爸去哪里》有一个片段是爸爸们比拼做饭,获得最多狗尾巴草就算羸。在投票的时候,张亮的得票最少,天天一声不吭的跑了出去,张亮觉得很尴尬,觉得天天太不懂事,后来跑出来追问,才知道天天是不想自己输,跑出去为自己找狗尾巴草了。

我觉得这就是人格的统一性。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小孩,是因为他们的人格和行为是统一的,难过的时候就哭、开心的时候就笑,他们的行为、眼里的世界是和他们的人格是具有一致性的。

而长大后,我们的难过的时候脸上也是笑着的,但笑容背后可能是泪水,慢慢我们的人格和行为往相反的两面发展。

因此,一个小孩如果出现许多在我们眼中的坏习惯和毛病,其实是体现了他们人格和行为的一致性,只是与我们的期望是完全背驰而行,与我们社会传统是完全相反的。

所以,了解其根源才能对他们进行真正的教育。

3、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认识自己是多么地困难。“

如果我们大人都尚且对自己不太了解,又如何指望一个孩子能够深刻地了解自己。因此,有时候我们大人教育小孩的方式就显得尤为奇怪。

比如,我们会对孩子说:”你为什么这么懒?“、”你为什么要做出XX的行为?“你为什么要说谎?”等等。很明显,我们并不能从孩子的口头得到真正的原因,也无法指望他们说出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对于儿童来说,了解他某一行为所表达的意义的前提是,我们得了解到他的整体人格,他整体生活的背景以为他的态度。

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孩子错误的态度,错误的态度的产生是因为发生了他未预料到的一切,又没有人指导正确的指引,只有他独立去应付的情况。

比如一个小孩几岁前都是被捧在手中被宠溺在长大的,但却突然被降临的小弟弟小妹妹分享他本属于他的一切。那么,他就会置于错误的感知当中,做出一些去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行为,如哭闹、调皮捣蛋、或发展等问题儿童等。

欢迎交流,个人微信号:15220002807(萧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