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顺丽老师在讨论中想探究的是什么?
回过头来看今天情境化写作讲座上的一个小插曲。在那个高考题中,子思代不代表儒家思想这个争论已经不是太重要了,因为这个问题的最终引向是命题人在制作情境化设计时是否做到了尽量客观的角度,在叙述中有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带有主观引导的意图?有时候虽然命题人并不这么认为,但是在文字表达中却可能出现因为表达不当或者选材等问题,导致有一种很明显的主观意图在这个设计中。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情境化设计中一个相对悖论的话题。我们现在课标倡导学习语文文字的运用要在真实的情境下,但是受限于我们当今语文课堂或者语文评价的空间时间的限制,情境化设计往往通过模拟一种情境出现,而具体来说又有这样两种方式的介入,一是功能性引入,二是事件性引入。(忘记是哪本书提到的了,以为是孔凡成老师的,但是查了发现没有……,所谓功能性引入其实就是给定一个目的,给定一个角色等,并不是就一个事件来进行模拟交际。如角色扮演就是功能性引入。而事件性引入就是今天这个高考题例子)那这里的问题就在于,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化写作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不弄清这个问题,后面都无从说起。我这么理解情境化写作。从源头来说,情境化写作的源应该是陶行知他们那一套生活教育,后来李吉林老师编写过一套关于小学情境化设计的书,在其中的写作环节中,情境化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启发孩子写作题材和素材,让低年度的小朋友有话可写。后来这个话题和言语交际搭上了边,如《交际语境写作》。情境化写作于今天的语文教育而言,其最大功用就是为写作者表达观点提供思考材料。那么这个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化写作设计换句话来说,就是丰富了以前以命题或者半命题出题的叙述材料。那这个叙述材料由于扩长了以前命题的文字材料(言多必失),出题者本身对于这个材料的主观意图(限定条件等),文字输出和输入存在内在性阻碍(言不由衷),便有可能导致理解误差的风险。所以,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在面对今天情境化写作模式的时候,还有一道阅读理解的关卡在里边。读写确实是应是结合的,但是情境化写作的功用是为了方便学生有料可写,可在实际设计中却可能因为情境化的设计导致学生产生阅读理解上的偏差(因为高中生可能并不是一名成熟的读者,并不能很好的判断存在和本质,事实和潜在的关系,也因此容易受到文字的表达诱导。而且,因为情境语境的变化,也会产生语言的变化这种情况)从而可能产生了许多文不对题的现象,也违背了设计的初衷。所以在这种情境化的设计中,话题是否合理,话题的表达是否相对客观,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