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之门为谁开

2023-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弱水三千zzy

有人说,只要《滕王阁序》在,滕王阁就一定会在,这简直成了一个哲学话题。那么也可以说,只要华夏民族在,钱学森的故事就会永远流传。

小时候听老师讲钱学森的故事,一下子就记住了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放弃了美国的汽车、洋房、优裕得不能再优裕的生活待遇,为了新生的中国,为了中华民族的重新䠇起,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那时候我们正过着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所以能深切地理解到放弃这一切的决心需要多么大。

后来听到的故事更加具体,因为钱学森是从事涉及军事领域的科学研究,美国人不仅不肯放他归国,还寻事停止了他的科研工作,限制他的人生自由。然而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改变钱学森的归国之心,准确的讲是他一家人的归国之心。他把他的私人物品装进八个大木箱,随时准备离开。可失去自由的他哪里还有这个机会呀!他甚至失去了与祖国所有的信息通道。也许是他的报国之心感动了上苍,他居然在一份美术杂志上看到了一九五五年,五一劳动节那天,天安门城楼上的画面,那幅画面上有一个他非常熟悉的人,这个人是他爸爸的老师,名字叫陈叔通,他立即给陈先生写了一封信,这封密信通过私人关系几乎辗转了整个世界,终于交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中。周总理立即电告正在进行中美谈判的中方代表,立即马上向美方交涉此事,美方以为中国并不了解具体情况,傲慢地答复,美国从来没有限制任何人自愿离开美国,你们是不是以此为借口,想羁留在华美方人员。当中方亮出钱学森的这封亲笔信后,美方哑口无言,因为有求于中方,最后不得已才答应了钱学森的正当要求。

如果不是当时美方有求于中国,如果不是中方证据确凿,钱学森的归国之途或许永远也无法成行,甚至还会有不可预知的各种危险。所以对于当时钱学森那样的一群人,爱国不是一句口号,爱国不是一些可有可无身外之物的舍弃,爱国就是赤子之心的热忱捧出,是赴汤蹈火式的奋勇踏进,他们不会苟同于徐庶进曹营,不会淡然于关云长式的约法三章,也不会颓然于古稀之年后的落叶归根,他们就是要在那片重获新生的热土上抛洒青春的热血,一刻也不能等待地融入那个火热的世界。

钱学森是幸运的,他幸运地加入了共和国的建设大军,他幸运地见证了东方神洲的再次腾飞,他幸运地站在了华夏民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旁。这一切必将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永远屹立在华夏历史的长廊,光照千秋,光照万代。

有时候成就很重要,有时候行为就已经很重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