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观后感-安华

2019-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企业数字化研究者

一.写在前面的废话

最近在看《三体》,对于作品本身以及作家刘慈欣都有强烈的好感。年前1月北京的公交车站就看见了宣传海报,距离上映还有13天,大年初一上映,当时非常有好想去看下,另外得知之前三体拍摄暂停,想想中国本土的特效制作,心中对于这个电影的表现效果还是有点疑问。

《流浪地球》观后感-安华

二、观感

初七晚上看完了,主要记录如下:

1.特效:惊叹,过瘾

对比一下近年的中国电影,第一点:一直有人在吐槽,中国大部分的制作费用都花在了演员的聘请上(当然不乏有优秀的有演技的演员),所以对于特效的表现,细节的考究,演技与剧情的投入都会打折扣;第二点:科幻电影的大部分都是特效在支撑,对于之前中国的特效表现,路人皆知,差强人意。《流浪地球》的特效有宏伟的太阳系,地球行星推动运动,太空站,行星发动机,零下83度的地球城市,借助转向发射出的火石能量发射的核聚变点燃木星表面的氢气与氧气等等环节的表现让人惊叹,也让人过瘾。背后的支撑,个人认为主要两点,首先投资大部分都用于特效,科幻电影很烧钱,电影拍摄一半,投资方撤资,吴京自己投资了6000万继续拍摄,不要片酬加入表演。另一方面特效准备,查了一下资料,影片拍摄前,制作团队有8000多格的分镜,30多分钟的动态预览。行星发动机的效果美术团队从线稿,上色,动态预览,特效实现有十几版的方案。

《流浪地球》观后感-安华

2.剧情:紧凑,逻辑严谨

故事的背景,太阳系太阳极速膨胀,人类为了拯救地球也是拯救自我,在地球表面建造了行星发动机,准备迁移到4.2光年之外的地方,中间在运动的过程中,与太阳系的木星经过,但由于木星的质量远远大于地球,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地球会向木星靠近,同时也由于洛希极限的作用,地球距离木星一定距离后会发生潮汐作用,导致地球的毁灭,作为地球的一员,刘启,韩朵朵,王磊,刘培强等人展开了一场意料之中却也是意料之外的拯救,意料之中:地球联合政府已经提前预知,用木星表面的氢气与氧气发生作用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进而反作用于地球,可以更改地球运动方向,但是成功的几率为0,意料之外,最后依赖地球表面行星发动机全部产生的能量以及空间站产生的能量,将火的引子送至木星表面,地球得以成功避开木星的洛希极限值。个人整理整个电影基于的假设:1)人类已经完全掌握了核聚变产生能量的技术,并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2)人类成功掌握了休眠的技术。3)人类技术的进步,可以造出转向发射器,让地球停止自转;造出推力发射器,产生的作用力可以推动地球脱离太阳的引力。4)人类发明的恒温材料,帮助人类可以对抗一定范围内的低温或者高温,维持恒温;5)人类建立了地下城,范围在地表以下5公里的地方,可维持人类正常的生活;6)人类成熟的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

《流浪地球》观后感-安华

3.个人感受

1)特效好看,这个不多说了;

2)立题,地球发生危险,我们可能会想到迁移到另外一个星球,但是这个是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另外不同于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个是平凡人在拯救地球,复旦大学严锋教授评价刘慈欣,说一个人拉动了中国科幻著作的水平,认真又去看了一遍作家刘慈欣的个人简介,个人觉得不为过。

3)人性的猜疑,电影中,人类早已经预知了地球撞击木星的结局,表面在拯救,希望通过空间站的叛逃保留人类文明,但是表现的镜头比较少,显得有些紧凑。人性的猜疑性,这点在《三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黑暗森林法则。

4)宇宙的敬畏,人类与漫长且浩瀚的宇宙比起来,太渺小了。个人的生死与地球文明的传承比起来不值一提,《三体》中,阐述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让人想起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

3)其他

剧情紧凑,对于一些常识交待的比较少。这方面接触较少的观众会有点不解,如洛希极限,休眠等。

中间有一段韩朵朵呼叫救援的时刻,有点不符合逻辑,在呼叫救援时,应说清楚方案,让别人了解这件事是什么,应对的方案是什么,单纯的呼救没有打动人们救援的心情。第二次广播呼救时,时间紧急,特地给了特写镜头说希望,个人觉得有点拖沓。

人物的刻画,不如三体中的鲜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