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钻好作者读书会持续写作俱乐部今日头条

学佛的人,真的要以慈悲为怀吗?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3人  龙航007

记得有一次去玉佛禅院参观,进院里需要20元的香火钱,必须是现金。我翻便全身,没有发现一分钱,这个时候,正好来了一对母女,她们也要去禅院。在她们买票的时候,我走过去问道,能不能帮我买一张,我把钱用微信转给你?孩子妈妈二话没说,多买了一张送给我,也没收我的钱。

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觉信佛的人还真是心地善良,愿意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人。

但是经过这几天的佛法学习,我发现那些所谓的求保佑、以慈悲为怀的做法,并不是佛法的本意,甚至与真正的佛法背道而驰。

还有在最开始的时候,我说我妈通过在心里“愿意”,也就在心里做某种祈祷。最后使自己的头脱离疼痛的行为,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或许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但他绝不是神显灵了,如果把这个帽子扣在佛身上,这只能离佛法越来越远。

1.求保佑不是佛法

修炼佛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摆脱因果轮回,获得自由。也就还是说,佛法追求的是不被欲望控制、不被情绪控制等解脱之道。

但是我们拜佛的目的什么呢?

通过付出一点很小的代价,比如花点钱、烧香、磕头、放生或者布施等等行为,然后让佛满足自己一个大大的欲念,如果佛真的显灵,他是不会帮助你满足这些欲念的,而是告诉你,不要被欲念控制。

反之,如果佛帮了你,那么那些不信佛的人,或者没有付出一些代价的人,佛还要不要帮了?如果不帮,这就产生了分别心,这就是不平等了。这和佛法提倡的不要带着有“色”眼睛看世界,众生平等的观念背道而驰。

话说回来,如果信佛、拜佛的人不是在接受或传播佛陀的真正思想,甚至走到了佛法的反面。那么,为什么没有人出来指正?不但不指正,很多庙里还大肆宣扬某个地方的神很灵,放大“有求必应”的效应。这个又该怎么理解?

这一点我还真解答不了,大家可以想想……

2.佛法也不是“以慈悲为怀”

在《西游记》里,唐僧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出家人,以慈悲为怀” ,最开始的时候,孙悟空打妖怪他都反对,不让他伤害生命,宁愿牺牲自己也不。

不过到后来,唐僧好像明白了些什么,虽然还说“以慈悲为怀”,但已经不反对,甚至鼓励悟空除妖。

真正的佛法,不提倡“以慈悲为怀”,甚至看上去非常的严厉。

比如你在路边看到一个乞讨者,非常可怜,请问你要不要去给他帮助?

如果你觉得他可怜,看到他可怜你心里非常的难受,然后去帮助他,以此让自己觉得好过一些,那这就不是佛法的思想。佛法会告诉你,不要被这个情绪所控制,当你被情绪控制的时候,你就不自由,你就不是你自己,也就还说,你没有选择。

当然,佛法不是不让你做好事,而是通过修炼认识到。最好人,不是因为自己被控制才触发的行动,而是你认为自己应该这么做。

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这是出于自己的选择,第二,我们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也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有太多期待。

如果我们是被情绪控制才做慈善,应该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个时候,接受慈善的人或者看你做慈善的人,说你捐的少,你会做出什么反应呢?你很可能会骂:太没良心了、好心办坏事……

所以,佛法的追求是:做最适合你做的事情

总结一下

1.佛法追求的是自由(小乘佛法追去自我解脱;大乘佛法追求的是慈悲,由己度人)

2.“拜佛”是另外一种存在,有机会研究研究

3.修佛不是让你以慈悲为怀,而是让你做最适合你最的事情

比如你身边有个老太太摔倒了,佛法会告诉你,你就应该去扶她,第一,你应该做这么做;第二,她离你最近。(应该被做>想要做)

共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