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狗十三》让我们看到了被谋杀的青春
《狗十三》 上映了,一部被禁五年的片子。没有什么大场景、大动作,也没有特效和明星,就是两条狗和一个名叫李玩的十三岁少女的故事,极其的平常,却又极其的真实,真实到让85后90初看到了自己的年少时期,真实到完全将中国式教育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眼前。
李玩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女,父母离异,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成绩不好不坏,有点儿偏科,喜欢物理和天文,十三岁的她就日思夜想着平行宇宙,但却不擅长英语。没有因为父母的离异而沾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气,像所有的乖乖女一样,每天上学放学,被迫接受着父母已经策划好的剧本,跟着爷爷奶奶过着平淡而枯燥的生活。
01 重男轻女的时代烙印。
爷爷奶奶也算是精心抚养着这个孙女,给了她衣食住行上的安稳和保障。奶奶非常细心地照顾她的一日三餐,爷爷在出去买菜看到螃蟹时也会说“给我挑几个肥的,我孙女爱吃”,但从二十世纪上半页走来的二老,以及李玩在社会中苦苦挣扎的父亲,思想上都不可避免地烙刻着那个时代的保守与传统。
李玩的父亲娶了后妈以后又生了个男孩儿,爷爷说这次毕竟是个小子,得好好取个名字,不能像李玩那时候随便取个名字了事了,思考之后给小孙子起名“昭昭”(因为我看的是英文字幕的版本,不知道是否为这二字)。“昭昭”,在汉语词典里是光明、明亮的意思,这和李玩的名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爷爷这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已经暴露了李玩的人生底色,就像马东常常会被人拿来揶揄的那句话——人生的底色是悲凉的。
李玩,这个十三岁的小姑娘,活在了一个不被明说,也没有十足表现,却时不时就会蹦出点苗头的重男轻女的时代。
02 孩子嘛,哄哄就好。
老师把李玩的父亲叫到办公室,告诉他,李玩的理科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偏科严重,如果英语成绩能够提高的话,是有机会考个好学校的,并且跟李玩的父亲建议让李玩参加英语兴趣班,还说只是练习口语,也没有太大难度。
父亲对老师的话唯命是从,谁也没有考虑李玩的兴趣和内心想法,在他们看来,眼下只要修改了志愿便是一切安好。
看李玩低着头不做声也没有修改志愿的意思,父亲粗暴地一把推开李玩,拿起笔划掉女儿填好的志愿,改成了英语兴趣班。被突如其来的一巴掌和志愿突然被修改吓到的李玩,只能低着头默默哭泣。
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和我们小时候一模一样,敢怒不敢言的李玩默不作声地走在前面,只能用沉默表达抗议,已经达成目的的父亲追上李玩,掏出钱包拿出几张百元钞票跟李玩示好,旁边还有看热闹的指指点点的同学。李玩有点尴尬地推开父亲的手快步朝校园外走去,身后却源源不绝地回响着父亲的声音,大体意思就是“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语。
是的,就像李玩的父亲一样,绝大多数中国父母会觉得,我都是为你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得按我画好的路走才能少走弯路、少摔跤,再说了,小孩子家家的,哪有什么面子?我在给你讲道理,还要讲究场合和音量吗?至于现在不理解嘛,哄哄就好!
李玩的父亲娶了新的老婆后又生了一个儿子,爷爷、奶奶、父亲、后妈,四位长辈商量的结果是,不要告诉李玩,怕她接受不了。心怀歉意的父亲为了讨好李玩,给李玩买了一只小金毛,意图哄女儿开心。武断修改了女儿的志愿,瞒着女儿生了个弟弟,但是小孩子嘛,哄哄就好!
狗被爷爷弄丢了,再买一个一模一样的,哄哄就好!
03 “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
在酒箱里发现了小狗的李玩,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听说是父亲买的,又赌气说不要。可善良的小姑娘终究是忍受不了小狗半夜孤独害怕的叫声,最终让小狗睡在了自己的床上。
从此李玩开始很努力地照顾小狗,给小狗喝自己的牛奶,给小狗买猪肝做猪肝拌饭,小狗一碗自己一碗,还给小狗取了个名字,叫爱因斯坦。慢慢的,小奶狗长大了。可是有一天,爷爷带着小狗去菜场买菜,在爷爷跟商贩交易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跟着身边路过的一只小白狗跑了,爷爷买完菜左右呼喊也没有喊回小狗。
面对狗狗的走失,家里人也在想办法弥补,后妈给李玩买了单排旱冰鞋。他们在李玩回家后没有直接告诉李玩狗狗丢失的全部过程,而是试图用旱冰鞋来转移李玩的视线,他们大概觉得,孩子嘛,有了个新玩意儿,就会忘记“旧物件儿”。
李玩很中意旱冰鞋,但当他发现爱因斯坦不见了,还是露出了紧张。父亲说,狗要自己跑,爷爷年纪大了也追不上嘛。其实这个时候李玩虽然难过,但她是理解的,她平静地问全家人:“你们去找他了吗?”可此时全家人的沉默,引爆了她伤心难过的那个点。
她冲出家人去找爱因斯坦,在深夜里奔跑在小区居民楼中间,一遍一遍学着小狗叫、喊着爱因斯坦的名字,冲到传出小狗叫的人家哭着敲门求人家开开门。堂姐一直担心地跟在她身后安慰她:“都说狗是认家的,没准儿一会儿他就回家了呢?”李玩还是拼命地奔跑在夜色里,任凭声音哭喊得嘶哑。
直到爷爷拿着衣服迎面堵上李玩,跟李玩说,回家吧,着凉了可咋办,那不就是个畜生吗,还能有人重要?此时情绪激动的李玩推开爷爷准备跑开,却没想到用力过猛,爷爷摔倒在地伤到了脚。
回到家的李玩把自己锁在卧室里,用音响放出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大哭,无视在门外担心她的父亲,和被自己弄伤的爷爷。
外面的爷爷还在感叹:“我们人还不如个畜生了!”
“爷爷都这样了,你还要狗!”
“怎么这么不懂事!”
李玩似乎成了所有错的源头和始作俑者。后来家人为了安抚李玩,又找来一条和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狗,告诉李玩她的爱因斯坦回来了,但是李玩一眼就看出来那不是她的爱因斯坦,她说:“这不是爱因斯坦。”看着家长们信誓旦旦的坚持,她着急地反问家长们:“你们以为我是傻子吗?”
其实我们小时候何尝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很多事情看起来是家长在无限制地讨好我们,在用心哄我们,可我们依旧一副无理取闹和不懂事的死模样。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非要跟某件事情本身过不去,而是无法接受家长们无视自己的感受,无法接受自己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事实。而年幼的我们在无处诉说委屈的情况下,只能靠这种看似无理取闹的发泄来表达自己的痛苦,但实际上却往往适得其反,除了会彼此加深误会外,好像并没有什么作用。
04 爸(妈)在外面工作不容易,爸(妈)是爱你才打你。
自从小狗丢了,又得不到长辈们的理解,李玩就消沉了,开始了她的叛逆之路。她上课走神,半夜跟堂姐的男朋友喝酒诉说心事,奶奶为了找她也迷了路。
李玩的父亲被彻底激怒,最终将巴掌和拳头伸向了李玩,李玩在父亲武力的胁迫下给爷爷奶奶道了歉。
被啤酒瓶的碎玻璃渣划得满手是血的李玩,在浴室无助哭泣的镜头,真的是让人看碎了心。
李玩的父亲在对李玩动手以后,也很内疚,他等女儿从浴室出来后,抱着女儿落泪道,爸最近忙得很,你也不省心,爸不该打你,但爸打你都是为你好。诸如此类。
看到这里,不想评价,只是想,大概80%以上的人,都是这么长大的吧?
但不得不承认,此处却有可能是这部影片的“诗和远方”所在,毕竟父亲在动手之后,还跟孩子道歉了不是吗?
05 长辈的权威地位需要时时刻刻的维护和体现。
爷爷平时对孙女百般宠爱,但狗丢了,爷爷自始至终没有对李玩说过“对不起”。爸爸强调的是,爷爷年纪大了,狗要跑,爷爷也追不上。爷爷强调的是,我们还不如一条狗?!
就连影片中爷爷和李玩父亲之间的对话,都明显地传递出了一个消息,原来李玩的父亲也是这么长大的啊。
所以李玩的爷爷,李玩的爷爷的爷爷,可能也是这么长大的?
甚至李玩现在颇受宠爱的弟弟,将来可能也要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承受李玩现在承受过的痛苦,流现在李玩流过的血。
甚至的甚至,李玩将来也可能以这一套思维模式去对待她的子女,她子女的子女……
06 我们最终活成了一只被驯服的狗,只为了能够在成人世界活下去。
李玩最终还是知道了弟弟的存在,他被爸爸带去参加弟弟的生日宴,才发现自己是最后一个知道弟弟存在的人,但她依然乖巧地带着微笑,落寞地站在人群外,接受了这个事实。
由于父亲对李玩生活上缺失关心,导致他并不记得女儿不能喝牛奶这件事情。当因为李玩喝啤酒大发雷霆的父亲在酒桌上知道这件事之后,又要求女儿用红酒代替牛奶给长辈敬酒的时候,李玩也都“懂事”地一一照做了。
调皮的弟弟喜欢拿着晾衣杆儿在家里挥舞打人,在父母的一味纵容下,弟弟拿着杆子攻击小狗,小狗疯狂的叫声引起了家人的不满,父亲拿着拖把向小狗的嘴上捅去。最终在小狗伤了弟弟之后,后妈大叫着要把小狗送去狗肉店。李玩知道小狗伤了弟弟就没法儿在家待下去了,她哭着央求父亲,把小狗送去哪里都行,但是不要送去狗肉店。这一次,她“懂事地”接受了失去小狗的事实。
李玩的堂姐在路上看到一个女的牵着丢失的爱因斯坦,她拉着李玩去叫爱因斯坦,但李玩却走开了,她微笑着说:“还好刚才它没有认出我来。”懂事了的李玩知道小狗在自己家里只能被当做可以随意处置的物件儿时,知道她保护不了它时,她宁可懂事地放手。
在物理竞赛获得一等奖之后,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让父亲告诉他新的爱因斯坦去了哪里。当父亲带她去了流浪动物收容所后,李玩被告知,小狗从来了以后就绝食,已经不在了。李玩回到车里“懂事地”跟父亲说谢谢。大概也是影片想说,以前那个可以肆意表现自己情感的李玩,也已经不在了。
父亲为李玩举办了庆功宴,李玩懂事地跟在爸爸身后应酬敬酒,当一位叔叔给李玩夹了一块狗肉,说是招牌菜,刚刚失去小狗的李玩一边“懂事地”道谢一边默默咽下了狗肉。
回程的路上,父亲对女儿的懂事大感欣慰,就连李玩已经出走离开很多年的妈妈也打来电话祝贺。李玩跟父亲聊起了他和妈妈相遇的事情,伴随着《再回首》的旋律,李玩开始默默哭泣,父亲一只手挡住李玩的眼睛,泪如雨下。
也许,父亲也跟李玩一样,经过了痛苦的蜕变,才变得“懂事”。
我们,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