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真难

2019-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钱爱华

今天是生活老师值的午睡班,她欣喜地告诉我,今天只有一个男生没有睡着,其他几个困难户都睡得很好,而且很快。

想昨天我采用的“调整心态、放松心情、温和陪伴”战略,战果已经够辉煌了,结果也还是有两个娃没睡着,今天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咱班生活老师可是个温和又好好先生的人,这是施了魔法的吗?我不由得好奇追问。生活老师轻描淡写地说,她也没说什么,是另一个小班的生活老师从窗外走过,听到有孩子在说话,在窗口说了一句:“哪个不睡觉还在说话?让我带到我们小班去,跟小班宝宝学一学。”没想到的是,这句话竟然就有奇效,那几个难睡的家伙竟然就安分下来,睡得又快又香。

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什么温和坚定、什么方法技巧、什么尊重呵护,什么苦口婆心,都敌不过一句“恐吓诈骗”的话呀,汗!

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中,是我一直想要追求的信念,可是在生活中,我却时常陷入僵局,“你要是不…,就不能…”,诸如此类的话也是我亲口说过的。

比如,游戏是孩子的权利,作为老师,剥夺孩子的权利总是不妥的。可是对于破坏活动秩序的孩子,我会让他在自主游戏的时候“补偿”时间给我(其实就是剥夺他们的游戏时间)。在游戏中调皮捣蛋、干扰同伴的也会被停止游戏,取消游戏资格;不爱惜玩具,破坏玩具的,会剥夺玩相应玩具的资格。此类方式,屡试不爽,可是,我这样一个老师,好像离我心中的那个温和坚定、自由民主、尊重平等的好老师标准越来越远了,为什么就变成这样的呢?怎么就不能好好说话的呢?

早上在朋友圈里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位刚毕业的小老师,刚开始特别温和,对学生特别好,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也不错,可是好景不长,慢慢地,学生把老师的好当做了软弱,违反纪律,不做作业,等等等等,一次次挑战老师的底线,把老师生生逼成了全校最凶的老师。这是高中生的一个极端的案例,有思辨能力和感受力的大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是这么小的孩子呢?对于老师的温和与宽容,小班中班时候是买账的,师慈生乖的,一团和气。可是你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还是这帮小子,时间长了就开始扒墙上壁了,因为他已经摸到了老师的脾气和底线,他们变得不好说话了,同样一句话虎着脸说比温和地说要有效很多,虎着脸说的话又抵不上摆条件的威胁:你要是不这样,就~

说到底,凶老师就是熊孩子给逼出来的。难道师生之间就没有和解的可能吗?怎么就不能好好说话呢?

其实还是有可能的,假如我的精力足够。每天早上是我和孩子关系最好的时候,刚从家里过来,看谁谁可爱,见谁爱谁,孩子们陆续来,我们随意聊聊,他们三三两两玩玩,教室里空间很宽松,孩子们安静又自在,互动交流的声音自然柔和了很多,就连那几个高分贝的娃好像也受到了环境的熏染,恬静了不少。如果我的教室里,每天只有这么多孩子,我会有足够的心力和他们好好说话的,我们的师生关系一定错不了。

破窗效应无处不在,当班额过大,生均面积不足,生均玩具材料也不足数的时候,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纠纷自然就多了,嘈杂的环境让孩子自然放开嗓门说话,拥挤和匮乏带来的是刮躁和不安定,如此环境之下的老师孩子都无法心平气和,好好说话,不容易,除非客观环境可以改变。

借着读《正面管教》的书,更多了解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发现可以做到温和坚定、民主平等的家长只是很少,他们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相当的自制和独立,是那种可以听得懂、说得通也可以自主的娃。而走向两端的是过于严格专制和过于放纵溺爱的教养方式,他们的孩子大多不独立,依赖外在的安排和指令。对于家教关于严厉专制的孩子来说,我们的温和教育显得强度不够;对于溺爱型的孩子来说,我们的坚定又他们难以接受,他们仍然陷在跟成人讨价还价、期待成人让步的模式里,所以他们都属于秘息耳(方言),敬酒不吃吃罚酒的类型。好好说话不容易,除非家园沟通教育理念趋于一致。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陷入被别人的话语中伤的恼怒和自己词不达意说错话的懊恼中,谁不是一辈子在学说话呢?什么时候也开始在意和孩子的说话方式,时时反思、刻刻修炼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指日可待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