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流派形式主义理论的开端是英国的休姆和美国的庞德所提出的强调意象至上、语言至上和形式至上的意象派诗歌理论。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非个性论,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此外,他还提出了“有机整体观”和“客观对应物”的概念,这些观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础。而瑞恰慈为新批评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重视情感语言和实用性批评,把语义学引进文学批评,发明了文本细读的方法等。
在艾略特和瑞恰慈奠定了新批评派的理论基础,成为英美新批评的核心代表人物后,瑞恰慈的学生威廉·燕卜荪划分的含混的类型,将瑞恰慈的语义学批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分析文学作品,推动了新批评从单一的理论到应用实践的转向。
继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荪之后,兰色姆和他的三个学生——退特、布鲁克斯、沃伦发展并推广了新批评理论。兰色姆主张独立的文学批评,提出了本体论批评——这是一种独立的批评,是一门更科学化、更精确化和系统化的学问,是“研究艺术的技巧”并把作品视为独立于作者和读者的经验和意识之外的存在。
基于此,兰色姆也提出了“构架——肌理”的理论,用于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这些理论都对新批评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引申了逻辑术语中的“外延”和“内涵”——外延指是诗的意象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内涵指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提出“张力”的概念。
退特认为,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好诗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具有张力是好诗的共同特点。
布鲁克斯则反复研究、实践“悖论”和“反讽”的文艺理论——布鲁克斯用悖论和反讽的理论分析诗歌,甚至把悖论的使用范围从语言扩展到结构,将其作为诗歌区别于其他问题的一个基本特征;并给反讽下定义为: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且把反讽看成是一种表现悖论的手段,或者是悖论的伴生物之一。
作为新批评后期的杰出代表,韦勒克集众家之所长,与沃伦等人将“虚构性”“创造性” 和“想象性”确立为文学的突出特征,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将文学研究分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三部分。
在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中,韦勒克强调要更注重内部研究,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三部分中,韦勒克强调要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结合起来,用新的综合方法来认识和评价文学作品,重视当代作品的评价,避免出现由于深入文学个体而忽视整体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