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越多,就越难下笔
坚持写东西是上大学后,开始只是为了记录大学多彩的日子,后来更是心血来潮地申请了微信公众号(diyilan0101),走上了“推送”之路。
就这样越写越多,内容也逐渐由心得体会写到了时评,用文字记录点滴、表达情感成了我大学里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在这过程中,我却有种真切的体会:写的越多,就越难下笔。
写的越多,我便越觉得下笔太难。好写的主题似乎被我写完,流水账的文字、单一的句式,自己都厌烦;
写的越多,我便越想清晰地表达那抑制不住的万语千言。流畅的文字让人神清气;自己都不满意的文字是不可能打动他人的,若是词不达意、言不尽意,对于我来说则是种特殊的折磨;
写的越多,我便愈发觉懂得太少。写的多了,看的也多了。每当看到那些引人入胜的标题以及层层深入、有理有据、给人启发的文字时,我都十分钦佩与羡慕……
这些曾让我灰心,甚至一度就撂挑子不写了。但文字终究是有魔力的,它总是让我继续前行。
写的越多,我便修改得越多。
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这样的做法值得学习,令自己满意的文字往往就是这样改出来的。
最初,我只是匆匆地将文字过上几遍,把错别字修改好就结束;
后来,从标点、错别字、句式再到内容,一篇文字修改7-8遍成为了常事;
就这样,修改成了习惯,不满意就修改到满意为止。
写的越多,我便读得越多。
公众号上,遇到喜欢的文章便打印出来,觉得不错的内容就做好标记,将体会写到一旁,读完后再抄录下来;
灵光乍现时,我就立刻记录下来,再用一周或者更久的时间去实现它;
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有深度、有思想,我选择去阅读。写作可能没有太大的进步,但我明显感到更踏实了,也更安心了。
写的越多,我便越明白:令自己满意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
生日那天的《生日这天谈爸妈》是我最满意的文章,那流转于笔尖的是情感,是愧疚,更是难得的放松;
《从赵德汉说起》是我看过《人民的名义》后深刻体会的总结。
为了写好这它,我把“赵德汉”和“侯亮平”的经典对话摘录下来,并搜集了很多 “贪污腐败”的素材;
我简单地写了个提纲,确定了从“赵德汉”说起再谈到诱惑的主线;
为了安静,我躲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关掉手机只图思路流畅……
我也因此明白了,好文一定是积累和细心准备的必然结果。
大二暑假回家前完成的《今晚,和师大短暂地告别》是我大学过半的心声。
那天中午我突然发灵感:在回家前,我一定要总结下这两年,不然会不踏实。
4小时里我专心致志只为写好这篇总结,现在都不得不感叹:那时的时间过得真快啊!自己的效率也蛮高的啊!
所以,跟着心去写准没错。
写的越多,我就越难下笔。虽然难,但犯其至难方能图远。
可能我还是文笔很差,但我想:令自己满意的文字一定是最好的文字,这样的文字不用多,精心雕琢总会有一篇的,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