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再次被刷新的高度
小吴又一次选择了建构区,看来他今天是铁了心要再一次挑战自己之前所创下的纪录了。那是国庆长假前一天,小吴选择了建构区游戏。当时他们的建构目标是利用木制积木与废旧材料搭建一个比我高的作品。(我身高185cm左右。)这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高的难度了。不过小吴很想挑战。
他事先其实做了规划。在比较了几个形状之后,圆柱体和长方体成为了他最终的选择。不仅如此还将长方体材料进行了筛选。扁硬壳盒子,面积大、稳定性好,适合于做平面。小吴之后告诉我,他选择使用盒子而不选长方体积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很轻,不容易倒。它事实证明这是聪明的材料安排。
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高的效果,小吴的这座塔充分发挥了极简主义美学。除了最基础的作为支柱的圆柱体和作为平面的硬纸壳外,他没有选用其他任何的材料。而且只搭设建筑的主体结构,放弃其他的装饰或者枝节。这样的选择使他的作品制作起来效率极高。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垒高。果然,小吴很快就搭到了6层(140cm左右)这已经与他的身高相等了,再往上搭就显得尤为费劲了。这时他想到了在一旁“闲置许久的”人字梯。
这是小吴第一次使用人字梯搭积木。他先尝试着将人字梯架好,然后慢慢推进到建筑的附近。,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很多孩子不喜欢在建构游戏中使用“人字梯”的原因是:当“人字梯”打开时,会将附近已经建构好的作品弄塌。显然他想出了,即使用人字梯又不破坏作品的好方法。随着他作品的不断升高,他踩踏的层级也越来越高。
这时新的矛盾又出现了,区域游戏时间有限,一趟趟的下梯子拿材料特别浪费时间。小吴看来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当他开始踩在梯子的第二层作业时,就叫来了好友梓欣帮忙。梓欣帮忙递送积木,小吴负责搭建,流水作业。不一会,小吴就踩到了梯子的最高层(第三层)。并且成功将最后积木的高度定格在1.9米。这是小吴踩在梯子上所能达到的点。这也是小吴班级幼儿室内建构所创造的第一个记录。
与在平地建构不同,他上梯前已经想好需要哪些积木。一次性拿好几块。提高效率梯子的最上层,也是他的“临时积木存放点。”
没想到只是过了一个国庆假期,由他创造的记录,再次由他打破。
区域游戏一开始他又来到了建构区,驾轻就熟地运用上次建构模式很快将一个比我个子高的作品建构完成。这个时候,他站在梯子的最高处,低头看看我,又看看天花板,然后对我说:“老师,我还要往上搭,行吗?”
“可以啊。你打算怎么办呢?”
“矮了点,能不能换个高梯子?”
“高梯子在操场,我们在三楼,搬上来是不是困难了点?”
“我能用桌子吗?”
“那你试试吧!”
于是他和小伙伴在教室内挑选了一张高约70cm的长约1.2米的木桌子(这是教室里最大的一张桌子),并且搬了到了建构作品前。
够不着了,走,搬桌子去!一定要注意,慢慢,别碰到积木
跪在桌上调整好梯子
小吴尝试着将人字梯架在木桌子上。摇晃了一下梯子,然后爬上桌子,再上梯子。由于第一次尝试那么高的位置,小吴还是显得小心了许多,他身体重心向下,爬到梯子的最高层,试探性的将一只手脱离扶手,另一只手去够作品,发现够不着。他又将桌子向积木推进了一点。用他的话说:“推桌子方便。”其实他是怕梯子离桌子边太近,危险。所以他只动桌子!
很快,建构工程的“流水线”,又开始启动了。小吴和他的伙伴们就像手术台上的主治医师和护士。小吴负责建构和维持作品。他的小伙伴们则为他递送所需要的材料,就这样。小吴的建构作品,越来越高。就快碰到3米高的天花板了。
“帮我拿点扁扁的盒子。还有圆柱型的积木”膝盖弯曲,重心下压,越往上搭,越要专注认真。
让其他小伙伴试试,利用桌子建立中转平台。
这时,小吴开始犹豫了,因为即使踩在梯子的最高层,伸长手臂也无法碰到天花板。就这样他开始用一小小积木开始在顶部设置一些装饰,努力让顶层变得更加丰富。
“太棒了。小吴,马上就到天花板了。”我说。
“可是我够不着了,就到这儿了……”小吴说
“你不需要真正的用手碰到天花板啊。”我说。“你可以考虑用长点的积木啊。”
“积木,立不起来,太重了。”
“那看看有没有轻一点的长一点的容易立起来的?”
小吴从梯子上下来,和小伙伴们,拿了瓶子、罐子比较了一下。最后他们选择了长筒薯片罐。当小吴将薯片罐立在建构作品顶部,建构作品终于触碰到天花板。他的眼中充满兴奋。他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记录,这是无锡市太湖幼儿园十年开园以来的最高室内建构记录。3米。
手臂伸长,重心前倾,双膝微靠梯子上端,单手扶梯。另一只作业的手尽量以最轻的方式将薯片罐置于顶端。
终于触顶了,一脸满足
轻快地跳下桌子,完成
游戏时间尚未结束,小吴似乎开始欣赏于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之前的目标:搭到天花板。已经达成。他的作品依旧是简约风,每一层都是四个圆柱体立柱和一个硬纸盒平面建构而成的。于是我对小吴说:“小吴,太棒了,那么高的塔,简直是第一高塔啊。能不能想办法让这个塔更漂亮一点呢?”
于是小吴开始利用一些小型的积木为他们的作品进行装饰。使结构变得丰富。
游戏结束了,小吴遇到了最后一个难题。如何拆了这座“3米高”的作品。一推?那就太危险了。一层层地拆?那一次次的爬梯子,也很麻烦。小吴和伙伴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和他的团队,就像在给病人做拆线手术一般,每个步骤都有条不紊的,继续着精妙的配合。小吴,在梯子上将作品从上往下一层层的拆除,每个拆下来“部件”都会交给他在梯子下面的同伴,由同伴去摆放整齐。所以他们用了很少的时间就很安全的拆了这座3米高的作品,并将积木有序回位。